上海专家历时数年完成国家级课题“居住区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研究”——
【新民网·晚报推荐】将近11月的申城街头,仍有不少行人一身短打,看不出深秋的意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建设加快,上海的夏天越来越长了。不过,“当我们从闹市中心回到自家居住小区,总有一丝清凉扑面而来”,这也是很多市民的亲身感受。对此,上海植物园专家从专业角度作出量化分析:居住区热环境与居住区绿化密不可分,科学合理的绿化能帮居住区“降温”,大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上海植物园每年盛夏跟踪分析上海120个居住小区绿化与夏季温度的关联性,历时数年,近日完成了这一“十一五”国家级绿化课题“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关键技术研究”,找到了帮住宅小区降温的5张良方——
洋树不如土树
“近年来不少开发商热衷于化大钱引入的海枣等洋树,夏季降温效果其实不如乡土树香樟”,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博士为记者解读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居住区内不同植物类型及种类之间的降温效果差异极大,根据上海植物园对居住区120个绿地降温测试研究发现,8米以上的大乔木降温可达2.8℃,5~8米的小乔木降温2.0℃,灌草类型降温只有1.2℃,而草坪的降温效果就只有0.6℃,一些所熟悉的常用树种像香樟、雪松、广玉兰和水杉等的降温效果要明显优于一些观赏性的外来树种如银海枣、棕榈和银杏等。”
种草不如种树
绿化率和绿地覆盖率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绿化指标,课题组研究发现,这些指标用于居住区绿化有一定的弊端,一个居住区绿化怎么样,不仅要看绿地率,更要看三维绿量(单位面积上叶面积之和)。“弄几吨草种撒一下,过几天,就能增加一大片绿地。”这样的“绿地毯”很漂亮,但从生态价值来看,难与树木相比,“十亩草相当于一亩树”。
分散不如集中
上海植物园通过遥感影像与温度反演技术对上海各个居住区监测发现,居住区内绿地面积大小直接影响降温效果,绿地面积大的居住区降温效果明显,为此,专家建议小区绿化尽可能“化零为整”,建集中绿地。
密植不如通风
居住区内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是降低热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拉开居住区建筑之间的距离,提高距建筑1.5m处绿地开阔度是提高通风的主要方法。研究发现,乔草类型通风较好的绿地降温能力要高于乔灌草较为密封的类型0.8℃。
平摊不如垂直
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内在空中绿化也是居住区“降温能手”,空中绿化能阻碍阳光对建筑墙体和顶部直接辐射而产生的巨大热量,研究发现在居住区选择种植一些攀援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如爬山虎、葡萄、紫藤、绣球、山茶、月季、景天类等,一般可使室内温度降低3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