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的繁殖和田间管理技术

2008/6/11 14:29:09

西洋参的繁殖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或直播。


  1.采种与种子处理 于9月上、中旬采集3~4年生成熟种子,搓去果肉,搓洗干净,摊开晾干,装入袋内或木箱内,置室内常温下(室温为13~26℃)干藏8~9个月。于翌年5月下旬前进行砂藏处理: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3天,经常换水,把漂浮水面的瘪粒捞去,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捞出,与种子量2~3倍的清洁湿沙拌匀,装入木箱,埋于室外树林下挖的窖内,上盖厚20厘米的细土,高出地面,窑顶呈龟背形,上盖落叶或树枝,以防雨水冲刷。通过砂藏使种子完成生理后熟,播后出苗率较高。


  2.播种 宜春季直播。2~3月中旬,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5~10厘米见方挖穴,深2厘米左右,每穴播入催芽籽2粒,覆土厚3厘米,上盖腐熟落叶,厚10厘米,再盖帘子保持畦面湿润。每公顷用种量75~90千克。 陕西汉中地区在引种西洋参时,采用秋冬播种育苗移栽的方法,即于10~12月土壤冻结前,按行株距10厘米×5厘米,采用压印板压穴播种。播时在畦面上压孔,每孔播入种子2粒。播后稍加镇压,覆盖2厘米厚的过筛腐殖质土,畦面盖3~5厘米的树叶或秸秆,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利出苗。西洋参苗培育2年即可出圃移栽。


  西洋参的形态特征与适种环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较人参短,根肉质,呈纺锤形,少有分歧状。茎圆柱形,长约25厘米,有纵条纹,或略具棱。掌状5出复叶,通常3~4枚,轮生于茎顶;小叶片膜质,广卵形至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总花梗由茎端叶柄中央抽出,较叶柄稍长,或近于等长。伞形花序,花多数,萼片绿色,钟状;花瓣5,绿白色。浆果,扁圆形,成对状,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适种环境】 西洋参适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地带,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3℃左右,无霜期150~2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环境。喜阴湿,忌强光和高温,生长期最适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对土壤要求较严,适生于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森林棕色土或含砂量占20%、通透性强的砂质壤土、pH在6.3以下、坡度在5~15度的阴山缓坡地。忌连作。


  西洋参在日平均温度9.6℃(4月上、中旬)时出苗:10.2℃(4月中、下旬)时展叶,1年生苗具有3片小叶;15.2℃(5月上旬)时现蕾;15.9℃(5月中旬)时为初花期;19.8℃(5月中、下旬)时为盛花期;21.3℃(6月中旬)时为未花期;25℃(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果熟期;9月中、下旬地上茎叶枯萎。在我国低纬度地区栽培,物候期提前,具早熟性。


  西洋参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在我国低纬度地区,宜选择海拔高度800~1000米的山地阔叶林地带或肥沃的农田。具腐殖质土层较深、pH在6.5以下呈微酸性、地下水位较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以周围有灌溉条件的休闲地或生荒地、坡度在5~20度的平缓坡地为好。


  参地选好后,于播种前1年的春、夏季进行翻耕,忌现整现用。播地深度20厘米左右,不宜太深,使土壤风化熟化,使枯枝落叶充分腐熟。休闲1年以后,再翻耕一次,筛除石块等杂物,每平方米土壤拌以50%多菌灵8克、腐熟厩肥2~3千克、骨粉1千克或过磷酸钙2千克,施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浅耕1次,整平耙细,作成宽1.2米、深20厘米的高畦,作业道宽80~100厘米,以利排水、空气流通和接受散射光。


  2.移栽 种子播种育苗的,西洋参苗要培育2年才能出圃定植。定植时期,以春季2~3月萌动前进行为宜,在此期间,愈早愈好。最迟不过4月下旬。也可于秋季植株枯黄后进行,但以春栽为好。于栽参的前一天起挖参苗,随起随栽。栽时,按参苗大小分级,分别栽种。按行株距25厘米×12.5厘米比较合理。


  栽植方法,现多采用斜栽法,即栽植沟与地面保持40~45度的斜度,栽时芽胞向上,根部在沟内舒展,覆土厚5厘米左右,畦面覆盖4~5厘米树叶或短节麦草(长5~8厘米);或加盖3厘米厚的锯木屑,以保护参苗安全越冬和防止杂草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