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栽培技术

2008/6/11 14:29:58

 



穿山龙栽培技术 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 Makino,为薯蓣科植物,别名:野山药、串地龙、地龙骨、穿山龙等。本植物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风止痛功能。主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风寒湿痹。主产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此植物根茎含薯蓣皂甙元是合成各种类型的避孕药和甾体激素类药物重要的原料。东北地区穿山龙资源丰富,薯蓣皂素纯度高,含量为2%-2.4%左右


穿山龙为缠绕藤木。根状茎横生,圆柱形,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茎左旋,近无毛,长达5米。单叶互生,叶柄长10-15厘米,宽9-13厘米;叶片掌状心形,变化较大,茎基部叶长10-15厘米,宽9-20厘米,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项端叶片小,近于全缘,叶表黄绿色,有光泽,无毛或稀疏的白色柔毛,尤以脉上较深。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腋生的穗状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集成小伞状,至花序顶端常为单花,苞片披针形,顶端渐尖,短于花被,花被碟形,6裂,裂片顶端纯圆,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药内向。雌花序穗状,单生,雌花具有退化雄蕊,有时雄蕊退化又留有花丝,雌蕊柱头了裂,裂片再2裂。蒴果成熟后桔黄色,三棱形,顶端凹入,基部近圆形,每棱翅状,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5厘米,种子每室2枚,有时仅1枚发育,羞生于中轴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状翅,上方呈长方形,长约比宽大2倍,花期6-8月,果期8-10月份。


穿山龙常生于山腰的河谷两侧半阴半阳的山坡灌木丛中种稀疏杂木林内及林缘,而在山脊路旁及乱石覆盖的灌木丛中较少,喜肥沃、疏松、湿润、腐殖较深厚的黄砾壤土和黑砾壤上,适应性强,耐严寒,耐旱性极强,适宜生长湿度为12℃-25℃。对于土壤要求不严,常分布在海拔100米-1700米,集中在300米-900米间。我国适宜栽培地区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区。


穿山龙无性繁殖:穿山龙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以中等肥力的砂壤土最好,土壤酸碱度以弱碱至弱酸性较为宜。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壤土上生长更好。一般深耕30厘米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细。 对比较贫瘠的土地,可以通过实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状。有机肥如堆肥、厩肥、草炭等,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施用,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每亩可施用10-20米3腐熟的有机肥。


穿山龙有性繁殖:宜采收8月以前开花所形成的种子作为繁殖材料,此时种子成熟率高。成熟的种子为棕褐色、扁平、椭圆形,具膜翅,种子千粒重9.62g,发芽率40%-50%。发芽温度为20-30℃,有足够湿度(土壤含水量16%-19.6%),约25-28天出苗,如温度低10℃或高于30℃,则种子发芽受到抑制。


试验证明,种子经低湿层积处理(1℃-3℃处理30天-45天,播种后可使种子发芽提早到9-10天,发芽率可达80%-91%。


种植技术:选地与整地,根茎主要分布于土壤土层,宜先取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每亩施基肥3000-4000千克,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做宽1.2 -1.5米的畦。适合干旱少雨的山区坡地种植,也可以大田种植,积水洼地不可种植。


种子繁殖:播种期以冬季播最好,出苗率高,其次为春播4月上旬,床播,将种子均匀的播床面上,覆土1.5-2厘米后稍加镇压,复草、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春播25天左右可出苗。培育一年,翌年春按行株距40厘米×30厘米或50×30厘米移栽。开沟10厘米深。每亩5000-6000株左右。


根茎繁殖:春季幼苗萌芽前,将苗根茎挖出,将幼嫩根茎按行株距40×30厘米或45×30厘米,开沟深10厘米深,然后根茎摆放穴内,覆土压实,浇水,15天左右了苗,根茎繁殖不用做畦,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即可。

相关信息
  • 穿山龙栽培技术 2008-6-11
  • 栾树:栽培技术 2011-8-22
  • 银杏苗木栽培技术 2011-8-22
  • 彩叶马醉木栽培技术 2011-8-22
  • 月桂栽培技术 2011-8-22
  • 小叶榕 - 栽培技术 2011-7-21
  • 射干栽培技术 2011-7-18
  • 香樟 - 栽培技术 2011-7-05
  • 板蓝根栽培技术 2011-7-04
  • 关木通栽培技术 2011-7-04
  • 人参栽培技术 2011-6-02
  • 柴胡栽培技术 2011-6-02
  • 益母草栽培技术 2011-6-02
  • 黄连栽培技术 2011-6-02
  • 红花继木栽培技术 2011-6-01
  • 泡桐栽培技术 2011-6-01
  • 紫叶稠李栽培技术 2011-1-28
  • 八角金盘栽培技术 2011-1-19
  • 海桐栽培技术 2011-1-19
  • 樟子松栽培技术 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