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栽培(图)

2008/6/11 14:30:00

黄芪栽培
 
一、选地整地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根系深长。喜冷凉高燥、光照充足,忌水涝和土壤粘重板结,故应选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气性良好、排水渗水性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地块。在秋末冬初或早春整地,深翻40厘米以上。耕地前每亩施入优质土杂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或复合肥30—40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耙细整平,作1.2—1.5米宽的畦,畦面中间稍高,也可做成行距40—50厘米的小高垄或行距60厘米的大高垄。



二、种植方法


1、选种


  品种可选用文黄11号、16号等。8—9月时,选择2—3年生品种特征明显、高矮适中、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为种株。种子过于成熟产生硬实,发芽率很低,故应在荚果变黄、种子变褐色时,分批采摘,晒干脱粒。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粒,将饱满良种存放在干燥、通风处备用。


2、种子处理


  饱满硬实种子的发芽率很低,为提高发芽率,需对黄芪种子进行处理,机构破皮,用碾米机快速磨一遍,将种皮划破。或用温水浸种,将种子用50℃的温水浸泡8—12小时,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后播种。通过上述方法处理后的种子,一般发芽率均可达到90%以上。生产上也可利用不十分成熟的种子,发芽率比较高。


3、播种


  黄芪可直播或育苗移栽,以直播为好。春、夏、秋均可播种,以春播为好。春播在3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5—8℃时即可播种。穴播按行距33厘米、穴距27厘米挖浅穴;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左右开3厘米浅沟,种子拌适量细沙(土),均匀撒于沟内,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播种量每亩1.5—2公斤。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黄芪播种后出苗前后可进行化学除草,每亩喷氟乐灵0.2公斤或都尔0.2公斤或拉索0.1—0.15公斤,兑水均匀喷洒。苗高4—5厘米时,即可中耕,苗期中耕应浅,以免伤根死苗,封行前适时中耕除草,一般中耕2—3次。


2、间苗定苗


  苗高10厘米左右时定苗,条播的株距10—15厘米,穴播的每穴苗2—4株,如缺苗过多,应及时补栽补种,以补种为宜。每亩基本苗2—2.5万株。以后视土壤的板结和杂草长势,进行中耕除草。


3、追肥


  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在苗高3—5厘米时,浇稀薄的粪水,每亩用人粪尿50公斤冲水浇,促进幼苗生长。第二次在苗高20—30厘米时,每亩用猪粪尿1000公斤冲水浇,或每沟施尿素8—15公斤。第三次在苗高60厘米时,如叶色黄可沟施适量的尿素、饼肥或过磷酸钙,否则免去第三次追肥。


4、排灌


  黄芪一般不浇水,但播种后的返青期如遇连续干旱无雨,应及时灌水,以促种子萌发出苗和春季早发。平原地区种植黄芪,最好起垄种植,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梅雨季节往往湿度过大,黄芪烂根死苗严重,因此必须在梅雨前的6月初应将田间排水沟深挖理通,保证雨水及时快速排除。


5、打顶


  为控制植株的生长高度,减少地上养分消耗,促进根系生长,于7月底以前,株高50厘米时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6、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危害叶片和荚果。防治方法:收获后清洁园田,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忌与豆科等易感作物连作;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药液喷雾防治。


  (2)紫纹羽病 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也叫“红根病”。防治方法:消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带土秀出田间,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用50%多菌灵400—600倍液加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灌根。


  (3)根腐病 植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到主根均变为红褐色干腐,侧根很少或已腐烂。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湿度,防止地面积水;适当轮作,实行条播;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石灰水100倍液浇灌。

相关信息
  • 黄芪栽培(图) 2008-6-11
  • 人工栽培黄芪的关键技术 2008-6-11
  • 杜鹃花的栽培(图) 2008-5-12
  • 扇叶轴榈的栽培管理(图) 2008-5-12
  • 金丝垂柳简介,栽培要点(图) 2007-10-05
  • 观叶植物白脉椒草栽培管理(图) 2008-4-01
  • 成品苗木的容器栽培(图) 2007-12-12
  • 铁树 - 栽培 2011-7-26
  • 木莲 - 栽培 2011-7-07
  • 碧桃栽培 2011-6-01
  • 红翅槭栽培 2011-1-18
  • 夏枯草栽培 2011-1-18
  • 刺桐栽培 2011-1-04
  • 木槿栽培 2011-1-02
  • 紫薇栽培 2011-1-02
  • 日本花柏栽培 2010-12-31
  • 金叶莸栽培 2010-8-23
  • 樟树栽培 2008-8-29
  • 樱花栽培 2008-6-28
  • 红叶石楠栽培 200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