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竹的繁殖管理

2010/8/24 7:28:12

量43

刚竹秆高10-15米、径8-10厘米,淡绿色。枝下各节无芽,秆环平,但分枝各节则隆起。全秆各节箨环均突起,新竹无毛,微被白粉;老竹仅节下有白粉环。节间具猪皮状皮孔区,秆箨密布褐色斑点或斑块,先端截平,边缘具较粗须毛,无箨耳和繸毛。箨舌紫绿色,箨叶带状披针形,平直、下垂,每小枝有2-6片叶,披针形,翠绿色至冬季转黄色。


刚竹是我国的乡土竹属,在该属已发表的43个竹种中,有39种原产我国。刚竹属由于种类多、栽培广、用途大,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刚竹属竹种属于多年生一次结实植物,有十几年到上百年的营养生长期。但一旦开花,就引起整片竹林的自然枯败。


刚竹属竹种属于多年生一次结实植物,毕生开花一次,花后营养体自然死亡。竹子开花由内部计时机制所控制,这种计时机制对环境干扰有强大的缓冲能力。同步开花是刚竹属开花的基本特征。不同竹种的开花周期有很大差异,短的不足20年,长的可超过100年。开花周期的不稳定性可用基因突变和天然复壮来解释。


刚竹抗性强,适应酸性土至中性土,但PH8.5左右的碱性土及含盐0.1%的轻盐土亦能生长,能耐-18℃的低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生于低山坡。竹材强韧。


刚竹的繁殖管理


刚竹移植母株或播种繁殖培育实生苗


刚竹的栽培以母竹移植为主。选择一、二年生健壮母竹,芽眼完整。


1.施肥培土:生长旺盛的竹林,每隔3-5年进行一次施肥压土。根据肥源和劳动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嫩树枝、树叶、堆肥、厩肥或饼肥等均匀施在林地上,再盖土5-10 cm 厚。有利于防冻护鞭,面积较大的可把林地划分为3个区,每年冬季埋肥培土一个区,3年一遍,循环进行。衰老残败的竹林,老鞭竹蔸充塞土中,影响新鞭生长和萌笋长竹,通过深翻、施肥、培土,可以复壮更新。根据地形情况,把林区划分成2-3m 宽的若干条带,秋后砍伐时隔条抽带,将带上的竹株全部砍掉,深翻25-30cm ,清除竹鞭竹蔸,树桩石块,扒开表层土壤,施下草秸、土杂肥、厩肥或饼肥,或拌入少量化肥,再行覆土。第二年竹鞭即从两侧回窜过来,第三年发笋长竹。在第三年的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垦覆余下条带,约需5年的时间,即可把衰老的竹林全部改造过来,成为生长旺盛的复壮新林。


2.护笋养竹:出笋期间要有专人巡视护笋,禁止人、畜入林,为防止虫退,可在每年出笋前在林地喷洒一次低毒农药。竹笋出土盛期后,要进行检查,碰到退笋及时挖去,并去掉一部分小的、密的、弱的竹笋,每亩留养健壮竹笋500-600株,使之分布均匀,提高竹林质量和整齐度。


3.适当整枝:整枝应在新竹抽枝后但未展叶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行。过早,竹秆尚未老化,竹梢幼嫩,打枝时会操损伤竹秆或打断竹梢;过迟,竹枝已老化,不易打落,或撕下竹青(皮)降低竹材质量。整枝常用小木棍或铁钩,沿新竹的枝秆分岔处垂直打下竹枝。整枝强度一般以打下竹秆最下的枝条3-5盘为宜。


4.合理砍伐: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3年以上的竹株逐渐老化成熟,所连的鞭根也渐渐衰退,失去发笋能力,除少量的空档竹、林缘竹外,应尽量砍伐利用。砍伐量应为当年新竹留养量的70-90%,伐后竹林仍保留每亩1000株左右,并使保留竹株均匀分布。伐竹的季节从秋末到初春为好,按四留四砍的原则进行砍伐(即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密留稀、砍低留高)。伐竹要齐地砍断,随即用砍刀劈破竹桩,促其腐烂分解。


刚竹的繁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