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的基本信息及栽培技术

2010/8/24 7:29:58

量27

黄竹的基本信息及栽培技术


黄竹的基本信息


种中文名:黄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属中文名:牡竹属


别名:埋桑(西双版纳)。


形态特征


竿高8—15米(原记载为20—23米),直径7-10厘米,梢端略弯曲,基部第一至第三节环列气根;节间长34—42厘米,幼时被白粉;竿环平;箨环强隆起;节内长8毫米;主枝3枝,其余枝条较细,在竿上部者可下垂。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通常较其所在的节间为长(变型花竿黄竹和流苏黄竹的可较短于节间),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箨耳长5毫米,宽1毫米其上生有长为0.5—1厘米的继毛数条;箨舌高0.8-1厘米,腹面多毛茸,边缘具粗锯齿;箨片外翻,窄长形,长30-40厘米,宽约2.5厘米,占鞘口之1/2-1/3两面均被棕色小硬毛,尤以腹面的基部处为多。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具纵肋;叶耳镰形,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叶舌不明显,高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状浅裂;叶片披针形,质薄,长12.5—25厘米,宽1.2—2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先端渐窄,最后扭转并具粗糙的长尖头,两面均具柔毛,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次脉4—7对,再次脉7—9条。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节间长2.5—5厘米,无毛,或上部常具白粉,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其直径为2.—5厘米(原记载则是1.7—2.5厘米);小穗微扁,近于无毛而有光泽,长1-1.3厘米,宽2.5—3毫米,初为黄绿色,干燥后为枯草色,质地较软,含成熟小花2—5朵;颖2片,卵形,先端钝圆或尖锐;外稃与颖相类似而较大,长8—9毫米,宽5—8毫米,质地薄;近于膜质,无毛,惟常在边缘生纤毛,先端具l短芒刺状小尖头,其长约1毫米;内稃亦为膜质,长7—8毫米,宽1.4毫米,下部小花者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3脉,先端钝或为凹头,最上部的小花内稃圆卷而无2脊,或亦具2脊,则脊上无毛;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长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头;子房卵形,较细长,上部生毛而下:部无毛;花柱长5—6毫米,全体被微毛,柱头1,紫色,羽毛状。果实广卵形,基部圆,长5—7.5毫米,一侧具沟槽或微扁,先端具长喙,胚明显。(我国标本尚未见有果实,此处所记述系译自原记载)。


黄竹的栽培技术


黄竹是赣南优良从生竹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产量高、收益大的特点,一般3年可成林,第4至第5年可砍伐利用,一年种植年年可砍伐,每年亩产在2至3吨,收获期可达数十年,按300元/吨计算,每年亩产值达600至900元。


1、种植地点:选择在交通方便,土壤肥沃、水分较好的门前屋后,道路、河流两旁,山脚、山窝及山坡垂直高度15米以下的地方栽植。


2、整地还穴:每亩种50株,连片种植的株行距为3.6×3.6米,单排种植的株距为3米。穴的规格为80×80×50厘米(长×宽×深),还穴时,先放表土,并施放10公斤左右土杂肥,然后填土至超过地面10厘米。


3、选择竹种:选择1至2年生、竹秆胸径在4至5厘米且生长健壮的竹子作为竹种。


4、挖竹种方法:挖竹种时,先在离竹种15至30厘米处扒开土壤,由远到近,逐渐挖深,防止损伤秆基芽眼,竹蔸的枝根、须根应尽量保留,在靠近老竹的一侧,找出竹种秆柄与老竹秆基的连接点,然后用山锄在末端切断竹种的秆柄,连蔸带土挖起。在切断竹种秆柄时,切忌竹蔸破裂。竹种挖起后,约在1.5至2米左右处截去竹秆上段(截杆处须用塑料纸包扎,以免积水腐烂),保留2至3盘枝,以减少水分蒸腾。挖好竹种后要及时栽植,如不能及时栽植,应放阴凉避风处,并适当淋水。


5、种植时间和方法:在3月份种植为宜。种植时要掌握浅种、舒根、种实及淋水等环节,以正面斜放栽植为宜,覆土要高于竹蔸10厘米左右。


6、种植后要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每年除草松土2次,时间在5月至6月和7月至8月各1次,松土的深度一般为15至20厘米,宜将杂草埋入土中作肥料,并施放农家肥和尿素等肥料,促进竹子的生长以提高产量。同时要防止人畜的危害。


7、合理采伐:采伐时掌握砍弱留强,砍老留幼,砍内留外的原则。


文章版权: 华夏园林商情 栽培技术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