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的特点
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杆高6-10米。胸径4-8厘米,节间长15-20厘米。杆箨光滑无毛,有较密的褐斑,无箨耳及遂毛,箨舌中度发达,两侧下延,叶反转皱折。雷竹新杆节下有一圈白粉环,近节下缩小变细,中部肿胀变粗,这咱现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较明显。雷竹每小枝多数5-6叶,多达9-10叶。竹叶狭小且瓦状卷曲。
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①出笋早。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②出笋期长。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 秋笋10-12月出笋。③产量高,效益好。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④笋味鲜美,营养丰富。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⑤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⑥成本低,用工少。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⑦周期短,见效快。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⑧适应范围广。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雷竹性文雅,质脆弱,喜肥沃,怕积水,鞭细根少。3月初开始出笋,4月底结束,5月份新竹生长,抽枝展叶,6月份开始地下鞭生长,8月开始笋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笋出土。雷竹以1年为一个周期,连年出笋。在年平均温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雷竹能忍耐-13.1℃的低温,但大雪往往对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是雷竹竹杆壁薄性脆,易遭雪压折断。雷竹对土壤要求为疏松的沙质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雷竹要求纯林栽培,集约经营,不宜与其它竹类混栽。近几年,雷竹经常开花,大部分发分在新竹,其开花率可达20%,但没有发现种子。
1、秆高7-11米,径达4-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蚧壳虫和竹壳虫等,其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将虫害控制消灭在初发阶段。
1、蚜虫、蚧壳虫、竹螟 都可用氧化乐果或甲胺磷,对水1—2倍进行竹腔注射,每株1—2毫升。
2、蚜虫 可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在笋期可用尿洗合剂(0.5公斤尿素,1.25公斤洗衣粉,水50公斤)进行喷杀。其药性特点为:无毒、无药害、速效、肥地。
3、蚧壳虫 可用人工抹杀,或用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在幼蚧期进行喷杀,用氧化乐果或甲胺磷对水1一2倍注处竹腔,每株1一2m1。
4、竹螟 可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病害主要有煤污病,由蚜虫、蚧壳虫引起,若对蚜虫、蚧壳虫进行了防治,煤污病也会得到控制,用25%杀虫双0.125%一0.167%溶液实时喷杀幼虫。
(5)煤污病:要早治并同时治小蚜虫、介壳虫可减轻由两虫引起的煤污病,若发现此病,应及时将竹林内患有煤污病竹的病枝剪下,收集起来,放置竹林外集中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