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栽培技术

2008/3/10 19:20:13

我国栽培利用竹子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四川是竹资源较多的省份,且广大农村素有栽竹的习俗。竹子是有着极高生态经济价值的植物,以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等特点而优于一般林木。竹林又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功能。目前在中国南方,围绕竹子用于纸浆业、竹笋供食用等产业经营目标,结合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各地积极培植竹类植物资源,寻找林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新增长点。


[适生立地]


1、温度


在竹子成片分布的范围内,南北气候差异的幅度相当大。高产竹种中心分布区的年均温15—20℃,极端最低温度-15℃,极端最高温度40℃。极端温度对竹种引进起着限制作用。在适生范围内,为使竹林速生丰产,在温度偏低的地方,造林地应选阳坡或背风的山地;温度偏高的地方,宜选阴坡、湿润地带。


2、降水


充足的水分,能保证竹子正常生长。高产竹要求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雨量充沛。湿暖湿润,竹子生长就好,如果降雨量不够或分布不均,则需要有灌溉条件。对竹子分布起着限制作用的主要是水分条件,其次是温度条件。


3、土壤


竹类一般有强大的根系群,要求土壤肥沃、湿润、深厚和排水良好,土层厚度在50厘米以上,沙质土或沙质壤土最宜。由于竹类适应性广,除了沙漠、重盐碱土壤的沼泽地以外,在其他土壤中一般均能良好生长。四川省各种土类都有竹子生长,其中以潮土、紫色土最好,黄壤次之,在山地以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较好,其余次之。


4、地形


土壤对竹子的分布虽无多大的影响,但与竹子生长量的关系较大。在同一山地的竹林,山谷的土壤水肥条件好,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缓坡地带则次之;山顶、山脊、陡坡土壤干燥瘠薄,竹子生长最差。因此,选择造林地要注意到高山地区、干燥多风的山脊、山坡和容易积水的地带均不适宜,而最好选在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带。竹子一般要求水热条件较好,特别是丛生竹种,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尤其是在溪流两岸的冲积地带,具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特点。丛生竹特别适宜营造在水库堤坝、沟渠两旁及河岸水边作护堤护岸林,可起到保持水土作用。


综上所述,结合四川盆地的立地条件,建议凡海拔1000米以下,无严重霜冻地区以发展丛生竹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有严重霜冻的地区以发展散生竹为主。


[栽培技术要点]


1、育苗


(1)圃地选择及整地


无论采取何种育苗方法,均以砂壤土、壤土成活率最高,长势最好。故宜选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土质松软、靠近造林地和水源、交通方便、地势平缓的坡地。深耕25—30厘米,拣净石块和草根,碎土粑平。基肥用氮、磷、钾比例为5:3:2的复合肥与土壤混匀,有条件可多施人畜肥(每亩3000—4000公斤)。深沟高床,苗床宽1.2—1.4米,沟深20厘米、宽40厘米。


(2)育苗下种季节


无性繁殖(如扦插)育苗以母竹即将抽发新叶时为最好,一般在2月中旬至4月初为宜。播种宜苗随采随播或将种子经净种后置于干燥密封的低温(0—5℃)环境中贮藏,待第二年春季播种。


(3)育苗方法


根据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总共可达20余种,现仅介绍最常用的2种。


①     播种育苗


本方法主要适宜产种的散生竹及部分丛生竹,现以楠竹播种育苗为例予以介绍。


a.种子处理:播种前先将种子用0.3%高锰酸钾消毒2—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后即可播种。播种前可催芽,即在温室内用湿沙拌种,经常洒水翻动,等种子露白后播种,可以提高发芽率,提早出苗和分蘖。


b.播种方法:楠竹种子条播、撒播、穴播均可。穴播种子用量少,竹苗分布均匀且生长整齐,管理也方便,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在床面按30—40厘米株行距开穴,穴径5—6厘米、深2—3厘米,每穴点播种子8—10粒,用火烧土或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盖草淋水,注意保湿,并防止鸟鼠等为害。


c.苗期管理:揭草分2次,大部分播种穴出苗后,揭去一半;再经7—10天全部揭除,将揭草移放苗行间。揭草后架棚遮荫,棚高50—60厘米,早盖晚揭,高温季节后逐步减少遮荫时间,白露前后全部揭除。


播种后至出苗期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但浇水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苗床板结。夏季高温干旱期,可采用沟灌降温、抗旱。雨季苗圃地积水,要及时排涝。在竹苗周围覆盖一层谷壳、麦壳、草节、木屑等,既能抗旱,又能减轻雨后竹苗沾泥。


移苗补苗又称匀苗,即将每穴多余竹苗移植到缺苗穴中,每穴1—3苗。移苗宜在幼苗叶3—5片和分蘖前的阴雨天进行,随起随栽,要求苗根舒展,深浇适宜(比原床苗土痕深约0.5厘米),浇定根水,再覆一层松土。


②     分枝、节育苗


本育苗方式是丛生竹的主要繁育方法。


a.插枝育苗:在2年生以上的母竹杆上,选择1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条蔸部有一些明显突出根点的即为合格枝。用利刀从下往上平竹秆切下枝条,留节2—3个,剪去枝梢,最上节保留侧枝一节。把切下的枝条浸在水中或放在荫凉处淋水保湿,到圃地后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沟距40厘米开沟,将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厘米斜埋入沟中,入土深6—10厘米,留最上一节枝叶露出地面。盖土踩实后淋水盖草。每亩可育苗4000—5000株。


b.竹节节间切口带蔸埋干育苗:选择丛生竹林外缘1—2年生健壮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秆与秆基连接点,用利刀砍断,连蔸挖起,然后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个节,修剪过长的枝叶,在竹蔸弯曲方向相反的一侧用细锯在每一个节锯一个切口,深度为节间直径的3/4,然后把母竹移入育苗沟中,使竹柄(烟斗嘴)朝下,节间切口向上,竹秆上的节芽向两侧,平放于沟中,再淋透水,蔸部盖土稍厚(10—15厘米),用手压紧不伤芽;秆部盖土稍薄,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后再盖一层草保湿。每亩可挖育苗沟150—180条。


c.苗期管理:在整个育苗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防积水。抽节或分蘖前要注意适不发遮荫、浇水。苗床上要经常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幼功、蘖苗或带动根部。雨后、浇水或追肥后可适当松土。竹苗周围浅松、细松,行间深松、粗楹,深度1—3厘米。结合除草松土要培土壅根,培土不宜太厚,以不露根为限,这样既能抗旱,又可防止地表高温灼伤分蘖芽。


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长不旺时需要进行追肥。按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幼苗开叶后,可用5%—10%腐熟的清粪水提苗;进入分蘖期或出节后,可用10%—40%腐熟人畜粪等追肥;最后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过8月底。冬季(休眠期)停止施肥和灌溉。


2、造林


(1)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


竹类生长要求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特别是丛生竹,其根系集中,对水肥条件要求高,造林地最好选择在山谷、山坡的中部和下部、河流两岸、水沟两旁、水库和水塘周围,也可在路边和宅旁。如土壤干燥瘠薄,只能生产小竹林,经济价值低。造林地如杂草、灌木丛生,应先炼山,然后整地。整地的方法有三种:


①全面整地,将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达20厘米,然后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此方法适用于散生竹造林。


②带状整地,按照一定的宽度和距离,挖一带留一带,一般带宽1—2米,带间距离2米,带内翻土深度20厘米,然后在带状地里按一定的株距挖种植穴。此方法适用于散生竹造林。


③穴状整地,即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为50×50×35厘米或60×60×40厘米。有条件可每穴施5公斤人畜肥做基肥。此方法适用于丛生竹造林。


(2)造林季节与密谋


造林季节最好在1——2月间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此时母竹的挖掘、搬运、移植都比较方便,成活率高。


造林密度取决于土壤条件的竹子种类。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贫瘠的可密些;大秆的竹种稀,小秆的竹种密。种植太稀,竹林长期不能郁闭,林内杂草生长,土壤干燥,竹子矮小,可能导致地下竹鞭过早盘结,影响新竹鞭和新竹的生长,成为一片密而小的竹林。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为2×3米或3×3米,中密度的株行距为3×4米或4×4米;小密度的株行距为4×4米、5×5米或5×5米。


(3)造林方法


①丛生竹类


a.带蔸埋秆造林:丛生竹中比较高大的麻竹、甜竹等,一般选择直径4——5厘米的一年生竹株作母竹。中等竹秆的如慈竹、撑绿竹等,一般选择直径2——3厘米的一年生竹作母竹。挖掘母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