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长特性
麻竹笋味鲜甜可口,略涩,传统笋用竹种;竹材纤维含量高、中长纤维,可制浆及加工为各种农用品、生活用品或工艺品。
1、竹笋生长:1-2月秆基芽膨大,3-4月笋芽形成,笋体逐渐增大,5-6月笋出土。出笋持续期5-11月,5-6月出笋量较少,7-8月出笋量较多,9-11月出笋量渐少至停止。
2、幼竹生长:笋出土后头2个月生长慢,中间2个月生长加速,后2个月生长渐慢,11月高生长基本停止,并出现少量枝叶,较晚出笋的幼竹生长期较短,翌年春3-4月枝叶逐步展开,完成幼竹生长阶段。
3、成竹生长:枝叶展开至竹株死亡为成竹阶段,即材质生长阶段。一年生竹叶量逐步增加,根系逐步完善,生理代谢能力较弱,竹材含水量高、干物质含量少,为幼龄竹;2-3年生竹叶量多,根系完善并且更新能力强,生理代谢能力最强,竹材含水量渐少,干物质渐多,为壮龄竹;4-5年生竹下部叶渐少,根少量萎缩而更新能力弱,生理代谢能力下降,竹材力学强度大,为中龄竹;5年以后根逐步萎缩,叶量渐少,竹材物理强度也下隆为老龄竹。
二、栽培技术
(一)营造技术
1、造林地选择:麻竹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最低气温不低于﹣4℃。应选择海拔400m以下的低丘、山麓、平原、溪河两岸、房前屋后作为造林地,山坡中、上部不宜栽植。选择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腐殖质含量高,质地疏松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2、林地清理、整地与常规方法相同。
3、造林密度:矮脚麻4×4(米),以后形成41丛/亩。高脚麻5×4(米),以后形成33丛/亩。
4、挖空规格:60×50×40cm,造林前一个月挖穴,表土与心土分开。
5、施基肥:造林前7—10天施,每穴施土杂肥40公斤或厩肥20公斤,另加钙镁磷0.5-1公斤,与表土拌匀。
6、造林季节与气候:2-3月阴天或小雨天种植。
7、造林方法
①移母竹造林:选7个月至1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直径适中的幼竹为母竹,在1.5m处快刀切断,切面平、不撕裂。母竹运栽要及时,栽时顺向斜放,斜角约45度,覆土比母竹原入土深5—10cm,踩实,盖草保湿,数日无雨需浇水。
②移苗造林:从苗圃地挖苗,栽植时覆土比原土深2cm,踩实,盖草保湿,数天无雨需浇水。
(二)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管理
麻竹造林后第四年可投产,投产前为幼林阶段。
(1)幼林阶段抚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