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引用与冻害防治

2008/3/10 19:44:29

麻竹属于南亚热带竹种,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不耐寒。 自然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福建省东南部。麻竹北移的关键限制因子是气温,事关引种成败, 1999年11月下旬,一场全省范围内的霜冻使我市麻竹遭受严重冻害,麻竹地上部分全部冻死,麻竹能否保存成活和更新复壮,引起科技部门和广大竹农极大关注,也关系麻竹能否在我市引种、推广。



  材料来源与处理 试验地位于贡川镇井岗村大后坑山场,面积286亩,1999年春定植麻竹,海拔180-220米,土壤为山地红壤,立地为Ⅰ类。99年12月下旬气温急剧下降,由于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加上较长时间干旱,空气干燥,降温过程无雨,致使试验地引种麻竹发生严重的冻害。据气象资料表明:99年12月20日最低温度-4.5℃,22日-3.4℃,23日-5.6℃,24日-4.3℃,25日-3.2℃,连续长时间大于-3℃的气温为建国以来罕见,使麻竹发生严重冻害竹杆、枝叶因水分大量蒸发而死亡,但地下部分未表现出被冻死现象。



  本试验在受冻的麻竹林地,采用三种不同防冻处理措施,进行3次重复。防冻措施分别为:冻后20天内平地伐除(A)、20-40天内伐除(B)、保留受冻竹株(C)。待第二年出笋盛末期调查保存率和出笋情况。



  麻竹在我市正常年份生长良好 麻竹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最低温度不低于-3℃,1月平均温度≥10℃。在气温降至0℃就受害,-3℃时竹杆地上部分全部冻死, -5--7℃时地下部分也会全部冻死。我市地处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季充沛,土层深厚肥沃,年平均气温19.1℃,1月平均气温19℃,按福建竹类分区为中亚热带混生竹区,为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的过度地带,为麻竹的边缘地带。但从气象资料来看,地球正朝逐渐变暖趋势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市除91年-4.6℃和99年-5.6℃外,其余年份均不超过-3℃。因此,在我市低海拔的山地,河流两岸等小气候环观察近年来北移的麻竹生长表现,麻竹在我市生长表现良好。
  


麻竹遇我市现有极端低温,防治措施及时,可以保存和复壮。 综合我市麻竹的表现情况可以看出,麻竹引种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气温,而气温最关键的因素是1月均温和极端低温,我市的年均温≥19.1℃,1月均温8.9℃,极端气温-7.6℃,因此引种麻竹遇持续低温冻害,虽有冻害,但经采取及时防冻措施,都表现为春季抽枝发叶、夏秋出笋长竹的正常状况。


   
  麻竹冻害防治技术措施 麻竹遭-3.0℃以下极端低温冻害,地上部分被冻死时,应及时在10-15天内,将受冻竹株平地伐除,有条件的还应培土覆盖、第二年春季施肥,确保夏秋出笋长竹、更新复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