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竹类的故乡:沧江悠悠竹相连

2008/3/10 20:02:37

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的澜沧江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一种大型丛生竹类--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丛生竹林。从思茅市竹林区乘船顺江而下,竹林密布、郁郁葱葱,不禁使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竹林紧相连,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
   黄竹,系牡竹属大型竹种,其秆高11~18米,径粗5~15厘米。根据实测结果,黄竹林每公顷约300~500丛,每丛5~30根,最多达200根以上,集中分布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广大山区。由于70年代开始大量垦殖发展橡胶及其它热带经济林木,使黄竹林面积锐减,现存约7万亩,长势较好的竹林多保存在勐养、勐仑和勐腊自然保护区内。
  黄竹分布区是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的分布区。黄竹的嫩笋和叶子是大象的重要食物来源,茂密的竹林是其天然的栖息场所。竹林中到处是大象的痕迹:穿行走出的线路、随处可见的粪便、搬倒取食的竹秆、大如脸盆的脚印等等,可以想见这里是大象的乐园,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天然生态系统。
   黄竹群落由于起源的天然性和分布的热带性决定了其种类组成的复杂性,在调查的60块样地中,有种子植物58科132属265种,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苔藓植物多种。这些植物中,90%以上属于热带成分。
   进入茫茫黄竹林海,你会发现其成层现象非常明显,林冠高低参差、层层错落。象鹤立鸡群一样伸出林冠的那些高大乔木是海桑科的八宝树(Daubanga grandiflora)、漆树科的槟榔青(Spondias pinnate)、橄榄科的马蹄果(Protiunm serratum)、紫藏科的羽叶揪(Sterospermum tetragonum)、肉豆寇科的红光树(Knema furfuralea)、瑞香科的拐枣麻(Rhamnoneuron balanse)、蝶形花科的紫花黄檀(Dalbergia assamica)、还有龙脑香科的树种。在密集而整齐的竹林层中,最为普遍的伴生树种是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白色的花朵把竹林装点得多彩多姿。林冠下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也十分明显,有些地点还有野生稻(Oryza minuta)。层间植物发达是热带森林的特点之一,各种藤本植物、附生的兰科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机盎然,仿佛进入一个天然植物园。 
  
  黄竹林有纯林,也有混交林。在天然状况下,以阔叶乔木为主的竹木混交群落中,黄竹在自然竞争下取得优势地位或林火烧去林下植被,可逐步发育为以竹为主的单优群落。这种群落类型区系成分复杂,层次明显,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分布面积也较大。若该种群落群体开花死亡,则演变为次生热带森林类型或退化为以木为主的混交群落,而后靠种子繁殖恢复。这几种群落通过"刀耕火种"式垦殖则变为农地、橡胶林或速生丰产林。农地保留了黄竹的根系,且耕种一、二季后即被丢荒,形成次生裸地。由于水湿条件优越,一般经过竹-草荒坡、竹-灌次生林等阶段,十年左右即可恢复到竹木混交状态。橡胶林因长期经营,已清除竹子繁殖体,一般不能直接恢复。
   澜沧江流域的天然黄竹林,由于缺乏人工经营管理,又大量盲目砍伐用于建筑、造纸、制作笋干,,已受到严重破坏。黄竹用途广泛,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发展和管理开发已迫在眉睫。(作者:辉朝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