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竹类的故乡:奇篁秀影甲于滇

2008/3/10 20:03:49

提起竹子,人们不禁赞叹它中通外直、高风亮节的品格。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竹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不但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植物,也是居家和庭院常见的观赏植物,更是中国古典风格的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历代文献中数以千计的竹子诗词书画以及竹子和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甚至西方学者把中国的文明史称为竹子文明的历史。
   竹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偏爱,除了它具有生态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外,更因其富有特殊的观赏和审美价值。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特性总结升华为作人的美德和品格,成为一种高尚精神的象征。文人雅士和布衣贫民都喜爱竹子,其秆挺拨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多种多样;它四季长青、姿态优美、情趣盎然、独具韵味;它高风亮节、宁折不曲、坦诚无私、朴实无华。(插图摄影:辉朝茂)
   我国观赏竹类十分丰富,但就珍、稀、奇、特而言,真正优秀的品种却在云南。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甚产滇东北,系唯一列入我国保护植物的竹种。喜读史书的朋友会注意到,《汉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禀告汉武帝,"臣在大夏见筇竹、蜀布",说明筇竹杖通过"南方丝路"运销南亚地区的历史已非常悠久。但对筇竹这一著名的观赏和工艺用竹的分类研究和科学命名是由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教授于80年代初正式发表的。筇竹系小型复轴混生竹种,秆高3~6米,径粗1~3厘米,其秆环极度隆起成脊,有如算盘珠之状,其秆可加工成手杖,节可加工成茶果盘等,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其外形优美,枝叶细柔,是优秀的园林观赏竹种。
   滇西德宏和滇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有一种竹子,产区傣语称为"埋霍",意思是"密如头发"。此竹绿秆通直、枝柔叶细,呈密集的丛状,婷婷玉立,外形十分优美。它是在我国发现的新分布类群——泰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 Gamble),其节间近实心,材质坚韧,建筑上用作椽子。因其观赏价值极高,我国厦门曾从国外引种,被称为"南洋竹"。
   黄金竹(Bambusa vulgaris cv. vittata),一般资料上叫"黄金间碧玉",产区群众则多称为"花竹"。此种竹子十分奇特,其秆表面金黄色,其间镶嵌粗细不一的纵向绿色条纹,色彩鲜艳,美丽动人。此竹在我国南方多有栽培,但若要真正领略其一流品质和艳丽色彩,只有到云南热区,那里无论是村边路旁,还是居家庭院,黄金竹或三五成丛、或数十紧拥,高可达15米,粗可达10厘米以上,在微风中舒展臂膀,欢迎远方的客人。
  "倒栽竹",堪称一绝,那是滇西人民的杰作。在腾冲县,倒栽竹盆景颇为著名,象一首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展示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走访调查发现,"倒栽竹"是用孝顺竹(Bambusa glaucescens (Willd.) Sieb. ex Munro)作为母竹,采用一系列特殊栽培技术使其地下茎部分高悬于地面而成,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运。
   在"竹类的故乡"云南,优秀的观赏竹种真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这里不但拥有传统栽培的佛肚竹、人面竹、紫竹等著名观赏竹种,更有尚待进一步发掘利用的云南方竹、马兹箭竹,红秆的玉山竹、红花的针麻竹、藤本的小吊竹、大叶的贡山竹、花秆的花篾竹等等。有趣的是历史悠久、传统形成、内容丰富的民族竹文化,更增加了竹类的观赏审美价值和文化色彩。每当唱起那首著名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人们无不向往翠竹环抱的傣乡佤寨、并为无处不在的人民生活与竹子的息息相关惊叹不已。
  正是:植物王国我穿行,奇篁秀影满滇境。 莫道山茶杜鹃秀,翠竹依依另有情。(作者:辉朝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