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竹木企业全国首创带节竹筷工艺
原料利用率达到100% 毛竹单根产值增加一倍

2008/6/24 14:18:48

只能用毛竹70%的主干部分加工制作竹筷的传统工艺,在浙江庆元成为了历史。日前,浙江鑫光工贸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成型带节筷生产工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发明专利,成为全国首项生产带节竹筷的专利技术。这一创新工艺不仅使毛竹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到了100%,产值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走进鑫光公司的竹筷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往初加工间运送大量竹节密、竹龄老且长短粗细不一的毛竹段。“这些是过去只能用作燃料的‘废竹’。”鑫光公司总经理沈绍光说,今年年初的雨冰冻灾害导致庆元许多竹林受损,公司便主动向竹农收购这些原本只能烧火的废毛竹。“这些‘废品’,现在都能成为制作竹筷的优质原料。”
  在初加工车间,工人们先将这些“废竹”锯断、剖片并冲条拉丝,制作成粗细均匀的竹丝,再送入切割车间加工成统一长短的半成品竹筷。据沈绍光介绍,过去,国内传统的竹筷制作工艺都是直接切割毛竹,因此对毛竹原料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横截面直径要控制在5-6寸以内,而且竹节不能太密。一般情况下,一根符合标准的原料毛竹经过掐头去尾,只有不到70%的主干部分可以加工成竹筷,其余只能丢弃。“制作成型带节筷,增加了剖片和拉丝环节,这就使过去不能使用的竹节部分,也成为了加工原料,毛竹的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这个100%的利用率,可谓毛竹原料的“极至发挥”——在对毛竹进行剖片、拉丝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和竹粉,全都成了周边竹炭企业、香烛生产企业的抢手货。沈绍光告诉记者,拉丝废料作为制作竹炭的原料,每吨可卖出300元,而竹粉作为制作蚊香的原料,每吨更高达460元:“光靠卖废料的钱,就已经足够应付企业电费、人工费等日常开支了。”
  “过去依靠手工剖竹制筷,产生大量废料不说,一天最多生产5000双筷子。而现在,公司的竹筷日产量已经超过了5万双。”沈绍光说,5年前,公司通过反复改造竹地板拉条机来制作带竹节的竹丝,而在这个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还研发出了包括拉丝机、切割机在内的一系列竹筷生产机器,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彻底改变了竹筷的传统加工工艺,使毛竹的单根产值从过去的二三十元飙升到了现在的60元以上。
  目前,庆元、福建等地已有85%的竹筷制作企业开始运用这项新工艺制作带节竹筷。(竹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