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斑点病

2009/3/28 15:03:45

  又名秋海棠细菌性斑点病。广泛分布于秋海棠各栽培区。危害多种秋海棠,而以竹节秋海棠、球根秋海棠受害较重。可引起海棠落叶、幼芽枯死脱落、茎枯死,是海棠的一种重要病害。
    症状    侵染秋海棠的叶、茎、芽,以叶受害最重。叶片受害,初生水渍状小斑点,逐渐变为褐色,扩大成为大型不规则病斑,周围褐色,中间灰白色。茎部病斑一般呈纵长干腐状,深褐色,当病斑绕茎一周时,以上部分枯死。如植株生长健壮,有时虽有病斑,但扩展缓慢,而且不易引起茎枯死。当茎部病斑扩展至幼芽基部时,幼芽基部发黑枯死。有时芽不枯死,但嫩叶基部产生黑色病斑,引起嫩叶脱落。
    发病规律    病原为细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型。病原菌随植株残体在土壤中,以及在植株病部活体中越冬,为翌春的主要侵染来源。生长期多从皮孔、栽培作业中产生的伤口或害虫危害伤口侵入。露天栽培时,随雨滴飞溅或喷淋水滴传播,高温多湿、降雨次数多而频繁,管理不善,土壤贫瘠植株生长不良,发病往往严重。设施栽培或家庭室内盆栽,采用上方叶面喷水次数多时发病亦常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病性。秋海棠喜温暖,不耐寒,喜半阴,夏季不可放在阳光直射处。生长适温18~20℃,越冬气温10℃左右。适宜生长于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湿润的环境。不耐干燥,亦忌积水。应选择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盆栽时每半月追施稀薄液肥1次。栽培过程中注意摘心,通常摘心2~3次,每株有4~6个分枝。花后剪去花枝,可萌发新枝连续开花。在北方冬季不用遮荫,春、秋两季给以少量遮荫,夏季高温时植株呈半休眠状态,须放在通风凉爽的半阴处。
    (2)清除侵染源。发病初应及时摘除病叶并将其深埋(30cm以下)于无寄主区,绝不可将病叶遗弃于盆中或花圃内。
    (3)避免从植株上方浇水,以免流经叶面时携带病菌传播蔓延。室内盆栽应放置于通风、透光、半阴处,不可暴晒。管理作业中应防止植株产生伤口。
    (4)从无病植株上采取叶片或茎繁殖,不要从病株采取繁殖材料。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胶悬剂500~600倍液、0.02%的农用链霉素液、0.25%的新植霉素、抗菌剂“401”800~1000倍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最好选用抗生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