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

2008/6/28 12:39:23

学名:Bambusa ventricosa
别名:
佛竹、密节竹
科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 Nees竹超族BAMBUSATAE箣竹族BAMBUSEAE Trin.箣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er箣竹亚属Subgen.Bambusa
分布:
产广东,现我国南方各地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和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长30—35厘米,幼时无白蜡粉,光滑无毛,下部略微肿胀;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竿中上部各节为数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背面完全无毛,干时纵肋显著隆起,先端为近于对称的宽拱形或近截形;箨耳不相等,边缘具弯曲继毛,大耳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宽5—6毫米,小耳卵形,宽3—5毫米;箨舌高0.5-l毫米,边缘被极短的细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宽度稍窄于箨鞘之先端。叶鞘无毛;叶耳卵形或镰 刀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继毛;叶舌极矮,近截形,边缘被极短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 至披针形,长9-18厘米,宽l-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习性: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烈日曝晒,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 。
繁殖:主要用分株或扦插繁殖。在梅雨季节选取基部带有腋芽的嫩枝条3-5节,带部分小叶,斜埋在土壤中,浇水保湿,约20天可萌发出不定根。侍新笋萌发再移植。
栽培:移栽经早春2月或梅雨季节最好。选3-5支母竹,多带地下竹鞭,移植后放阴湿处养护,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多向叶面喷水。盆栽通过浇水控制生长节奏。除盛夏外,应予充足阳光。在新笋抽出前施肥1次。施肥过多,会影响植株姿态。冬季移入窒内养护。
病虫害:常发生锈病和黑痣病,锈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黑痣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虫害有竹蝗危害,用90%敌百虫原药1500倍液喷杀。
应用:佛肚竹植株低矮秀雅,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枝叶四季常青,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极好材料,南方地栽也是布置庭院的理想材料。

相关信息
  • 佛肚竹 2008-6-28
  • 佛肚竹 2008-6-12
  • 盆栽佛肚竹介绍 200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