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类易混淆树种辨析(二)

2009/2/6 9:30:16

  


  小叶榕
  学名:雅榕;拉丁名:FicusconcinnaMiq.〔FicusparvifoliaMiq.〕别名:小叶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5米,胸径40厘米;树皮深灰色。小枝粗,无毛。叶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至10厘米,宽1.5至4厘米,全缘,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无毛,侧脉4至8对,小脉明显;叶柄长1至2厘米;托叶披针形,无毛,长约1厘米。榕果成对腋生或簇生,球形,径4至5毫米,平滑,柄长1至5毫米;基生苞片3,早落。花期4至9月。
  地理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态习性:耐热,耐湿,怕旱,耐瘠,耐阴,耐风,耐剪,抗污染,易移植,生长中至见快,寿命长。
  园林用途:树性强健,绿阴蔽天,为低维护性高级遮阴行道树、园景树、防火树、防风树、绿篱树或修剪造型,是台湾地区景观利用最广泛的树种。庭园、校园、公园、游乐区、庙宇等,均可单植、列植、群植。


  黄葛树 
  学名:黄葛树;拉丁名:FicusvirensAit.〔FicusinfectoriaRoxb.-F.wightianaWall.-F.lacorHam〕别名:猪麻榕、马尾榕(海南)、雀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山榕(浙江)、大叶榕(广西、广东)、笔管树(广东)、小无花果(贵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6米,胸径5米;具板根或支柱根,幼时附生。叶薄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至16厘米,宽4至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或潜心形,全缘,无毛,侧脉7至10对;叶柄长2至5厘米;托叶披针状卵形,长5至10厘米。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球形,径0.7至1.2厘米,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生苞片3。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地理分布:产于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生于低山丘陵、溪边、疏林及路旁。
  生态习性:耐寒性较榕树稍强。
  园林用途:优良蔽阴树。川西地区的宅旁、桥畔、路侧随处可见,新叶展放后鲜红色的托叶纷纷落地,甚为美观,秋天叶色黄绿兼有。重庆直辖市市树。
  并非如某些资料所述:榕树与小叶榕是一回事,小叶榕是榕树的别名;亦或小叶榕是榕树的变种,二者区别仅体现在叶大小、树高、冠幅方面——榕树均较小叶榕更大。榕树与小叶榕均为桑科榕树属植物,但为不同种,榕树是榕树属榕树种(Ficusmicrocarpa),而小叶榕则是榕树属雅榕种(Ficusconcinna)。
  大叶榕与黄葛树也常为人们所混淆,因黄葛树在某些地区别名为“大叶榕树”。大叶榕是与黄葛树均为桑科榕树属植物,但为不同种,大叶榕是榕树属高山榕种(Ficusaltissima)的别名,黄葛树则是榕树属黄葛树种(Ficusvirens)。大叶榕是常绿大乔木,叶厚革质,侧脉5至7对,基生苞片脱落;而黄葛树为落叶(或半常绿)大乔木,叶薄革质,侧脉7至10对,基生苞片宿存。
  另外,黄葛树与黄葛兰也常被误认为是同一树种的树与花的关系,实际上二者相去甚远,毫无联系,不为同一科植物。黄葛树是桑科榕树属黄葛树种(Ficusvirens),黄葛兰则是木兰科含笑属白兰(MicheliaalbaDC.)的别名。


  黄葛兰 
 
  学名:白兰;拉丁名:MicheliaalbaDC.别名:白兰花、黄葛兰、黄桷兰、白缅桂、把兰。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7米,胸径30厘米;树皮灰色。幼枝及芽绿色,密被淡黄白色微柔毛,毛渐脱落。叶薄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10至27厘米,宽4至9.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疏生微柔毛,托叶痕为叶柄长的二分之一以下。花极香;花被片10以上,白色,披针形,长3至4厘米,宽3至5毫米;雄蕊群有微毛,心皮多数,雌蕊群柄长约4毫米,通常部分心皮发育。聚合果疏生小果。花期4至9月,夏季盛开。
  地理分布: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我国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栽培甚广;长江流域在温室越冬。
  生态习性:喜光,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不耐干旱、水涝,根部受水淹2至3天即枯死。对SO2、Cl2等有毒气体较敏感,抗性差。园林用途:花洁白清香,夏秋间开放,花期长,叶色浓绿,为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多栽为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