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类易混淆树种辨析(一)

2009/2/6 9:30: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榕树类树种因其开展的树冠、浓蔽的树阴,形成巨大的“绿伞盖”,可有效添绿降温,兼具很高观赏价值,已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的重要园林树种,在城市绿化美化中广泛应用,以呈现“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
  然而,由于榕树类树种家族庞大,而且各种类树形态相近,广大群众对其称呼常用当地俗名,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严重,造成各榕树类树种在识别和应用方面的混淆,给园林绿化工作带来不便。
  为此,笔者查阅相关树木、园林树木及南方树木的专业书籍等资料,发现这些书籍、资料的编写者大多也未能给出一致且合理的答案,甚至混为一谈。
  为避免今后在识别、应用工作中的混淆,笔者特总结众家言,着重参考我国著名树木学分类学家郑万钧先生主编的《中国树木志·第三卷》,对榕树属常用树种榕树、大叶榕、小叶榕、黄葛树作以下明确区分。


  榕树 学名:榕树;拉丁名:FicusmicrocarpaL.f.〔FicusretusaL.-F.nitidaThunb.〕别名:细叶榕树(广东)、正榕(浙江平阳);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5米,胸径2米;树干主枝具气根。叶薄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至8厘米,宽3至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3至10对;叶柄长0.5至1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8毫米,无毛。雌雄同株;花间有少数短刚毛。榕果成对腋生,熟时黄或微红色,扁球形,径0.6至1.1厘米,无柄;基生苞片,宽卵形,宿存;瘦果卵圆形。花期5至6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产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海南、广西、云南、贵州。
  生态习性:喜光,也耐阴,喜暖湿气候和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生长快,寿命长。
  园林用途:为优良遮阴树、风景树及防风树。树冠宽阔,枝叶浓密气生根多而下垂,交错盘缠,入土即成一柱,形成“独木成林”奇观,是华南重要的绿阴树。树体庞大,不适于普通庭院造景,宜植于环境空旷之处以资庇荫并形成景观,如孤植于草坪、池畔、桥头等处,也适于河流沿岸、宽阔道路两旁列植。


  大叶榕 学名:高山榕;拉丁名:Fi鄄cusaltissimaBlume〔Urostigmaaltissima(Blume)Miq.〕别名:大叶榕、大青树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形态特征:乔木,高达35米,胸径90厘米。叶厚革质,宽卵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10至19厘米,宽5至10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无毛,侧脉5至7对;叶柄粗,长2至5厘米;托叶厚革质,长2至3厘米,被灰色绢毛。榕果成对腋生,卵圆形,径1.5至1.9厘米,包于早落风帽状苞片内,熟时红色或带黄色,顶部脐状突起;基生苞片脱落后为环状;瘦果被瘤点。花期春夏。
  地理分布: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生于海拔500至1600米山地、河谷、林中、林缘。
  生态习性:喜光,耐贫瘠和干旱,抗风和抗大气污染,生长迅速,移栽容易成活。
  园林用途:树冠广阔,树姿稳键壮观。但树体量太大,根系过于发达不太适宜作行道树。适用园景树和遮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