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蜡梅现状与保护利用方略

2009/4/13 12:51:43

 —摘自四川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伍碧华博士等人发表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的论文《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存亡现状与保护利用方略》
  蜡梅科(Calycanthaceae),是仅有4 属10 种的小科。其中,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 L.)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和西岸。椅子属(Idiospermum Blake)原产于澳大利亚。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 Cheng et S.Y.Chang)和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ey)均原产于中国。夏蜡梅属为单种属,仅少量分布于浙江省个别地区,而蜡梅属(共6个种)则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许多地方,但以长江流域最为丰富。
  蜡梅科中主要类群蜡梅属的分布中心问题,尚存分歧。早期虽有报道认为蜡梅于“川东”和“四川达县”有分布,但重庆直辖前后 “川东”在地域概念上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而且,四川省内行政区的重新划分,以及行政区名称的变更,使“四川达县”所辖区域也因时间而截然不同。因此,这无疑引起了“川东”蜡梅分布区域的含混性,致使四川省蜡梅资源的存在性鲜为人知。以致近在2007年被认为几乎覆盖了蜡梅全部分布区的中国蜡梅核心种质资源构建的研究中,尚无四川蜡梅种质资源部分。大巴山地区作为我国蜡梅原产地之一,其所涉及的秦巴山和重庆大巴山地区的蜡梅资源均广为人知。但是,位于我国大巴山腹心地带的四川大巴山地区,其蜡梅资源的分布区域、分布面积、资源拥有量以及开发利用状况却知之甚少。
  “蜡梅全身都是宝”。在国外被称为冬天的甜蜜(Wintersweet)。在我国为自古名花,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史说。蜡梅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千年不衰,根系发达,易于栽培,是绿化、彩化、香化、净化环境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的优良树种。特别是蜡梅开花期正值东西方的传统佳节圣诞、元旦、春节,在国际市场上蜡梅鲜切花高达12000美元/吨。一盆蜡梅古桩盆景,外商出价14万美元,物主仍不愿割爱。因此,有“蜡梅销售重如金”之说。欧美和东南亚发达国家都把引去的中国蜡梅视为珍宝。 1990年美国林肯纪念馆建成时就从河南鄢陵选购24株3年生蜡梅装点馆园。此外,蜡梅的根、茎、叶、花、果等全株均可入药。其花既可作点心、窨制花茶、酿酒等,还能提取价值胜过黄金的天然香精。蜡梅精油富含161种成分,远高于玫瑰花(130种)和茉莉花(100种)。据悉,新西兰正借鉴上世纪初引进中国原产猕猴桃发展成为新西兰支柱产业(2000年仅出口就净赚70亿新元)的成功之举,欲以蜡梅香精开发为切入点,形成新西兰的蜡梅产业。
  野生蜡梅具有栽培蜡梅培育过程中丢失的许多特异遗传物质,是进行蜡梅优良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为充分挖掘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这一中华瑰宝,我们三次深入四川大巴山地区,对野生蜡梅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为西部大开发,尤其是连片的国家和省级重点贫困县的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推动“三农”事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
考察结果如下:
  1.四川大巴山地区地理、气候、植物资源、文化经济概况
  重庆市直辖前,大巴山是川、陕、鄂的界山。海拔1500~2200m,主峰海拔2767m,呈现群山起伏、层峦迭嶂、沟壑纵横多变的地形地貌,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特点。如今的大巴山涉及陕、川、鄂、渝四省市,其中,四川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整个大巴山地区的腹心地带,覆盖了巴中和达州2个地级市的绝大部分地域。四川大巴山地区是当年中国革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改革开放后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的连片贫困山区。区域内展布着古老的沙泥岩和碳酸盐岩,土壤类型因海拔高度而异。通常,海拔700 m以下多为紫色土,700~1500 m为山地黄壤,1500~2100 m为山地黄棕壤三种主要森林土壤类型。该地区气候温和,日平均气温14.7~17.6℃,年日照1300~1400小时,无霜期237~317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50~1300 mm,雨热同季,主要集中在5~9月,兼具南、北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其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特色经济植物正在成为四川大巴山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的分布区域、面积与生境状况
  在达州市所辖的通川区、达县、宣汉县和万源市(县级),以及巴中市所辖的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境内均有大面积野生蜡梅资源。据悉,在花木商从事蜡梅资源经济开发前,宣汉县20多个乡镇有大面积成片的原生蜡梅,如毛坝乡30万亩左右的土地上都有分布。而今,宣汉县的野生蜡梅分布区域和存量因盲目、狭隘用途的开发利用萎缩殆尽。目前,以万源市的原生蜡梅资源保存较完好。万源市406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林业用地4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05%,其所辖的52个乡镇均发现有成片成山的野生蜡梅,如沙滩镇一条长达30Km的沟谷中均有分布。全市分布区域达50万亩左右,分布密度普遍较大,比如,太平镇青龙沟700亩林地中就有200多亩左右的野生蜡梅。官渡镇和沙滩镇等其它乡镇的原始林中,野生蜡梅也占分布区域的30%~50%。因此,仅万源市就有野生蜡梅纯林10万亩以上。
  GPS测定表明,在海拔600~1200 m的坡间、溪沟两侧均有野生蜡梅分布。蜡梅喜石灰性基质,因此,很容易在石灰矿开采区发现密集的野生蜡梅和遭殃及的野生蜡梅残留树桩。在分布区内,处处体现出蜡梅优良的耐瘠薄性能,即使小龄树也具发达根系,能在缺乏土壤的大石之间、陡峭的悬崖石缝间或峭壁上正常生长,以致考察组人员见状便形象地惊呼“爬山蜡梅”(四川话常发“爬山”为“巴山”)。
  3.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的花、叶、枝、果外部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
  从外部形态上,四川大巴山地区的野生蜡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仅万源市太平镇青龙沟就有10种左右的花色。其花朵和花瓣的大小、形状均明显不同。花朵与花枝的正向夹角大小各异,呈现出30°左右、90°左右、150°左右等变异,其中,“150°左右”者似倒挂金钟。着花有疏、密之别,花枝有绿色、紫红色类型。叶片的大小差异明显,有窄小细叶、宽大阔叶以及中间叶类型。叶柄有绿色和红色之别。野生蜡梅成熟果实从瘦小纺锤形到肥大卵圆形不等。一般采果期以6~7月为佳,之后则自然脱落或者被鸟和长尾鼠啄落或吃掉。野生蜡梅花期变异较大,早至11月上旬,持续至次年2月下旬,达4个月之久,且清雅香纯。栽培蜡梅则表现为果实迟至9月仍大量着生树上而不脱落,花期较迟而短,花香味大多浓而闷头,这可能是栽培条件下与野生环境下的土壤营养、人为修枝更新、定向培植、以及对外界变化的适应力等不同所引起。
  野生蜡梅整个生长期病虫害较少,个别地方有轻微的黄刺蛾危害。成年树高多在5m左右,但树龄很长,数百年古树仍生长旺盛。按当地人常以重量评价其古老性的习惯,300Kg以上的野生蜡梅古桩到处可见。在巴中市通江县一颗被砍伐的“蜡梅王”古桩,两个人牵手也不能合抱,重量高达350~450kg。据估计,很多树龄至少在1000年以上,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
  4.蜡梅的开发利用及其濒危现状
  当地农民长期砍伐野生蜡梅用于薪柴和篱笆豆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花卉园艺业的日益兴起,蜡梅观赏市场逐步复苏,在高额市场利润的诱惑下,许多商人大肆挖掘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野生蜡梅树桩,作为砧木,按中国传统的蜡梅审美观,用少数几个单一化的栽培蜡梅品种作接穗,进行所谓优良品种的培育,从事园林用苗、鲜切花用苗,和蜡梅盆景等经营活动。尤其是数百年以上的蜡梅古桩因其古朴异姿的艺术特征而成为商人们争相瞄准的挖掘和采购目标,通过古桩雕塑与嫁接,制作所谓“精品蜡梅盆景”。甚至不惜开垦绿郁葱葱的青山和耕地从事野生蜡梅古桩经营,通过火车连绵不断地向异地贩卖牟取暴利,致使许多地方的野生蜡梅资源成片、成山被挖掘一空。当地蜡梅商的赚钱方法是以称重方式向农民购买,却以计数方式向消费者出售古桩。据悉,蜡梅商以每公斤0.05~0.1元的廉价向当地无知农民收购古树桩,却以每个古桩高达40~50万元的天价向异地花木商或者消费者贩卖。此外,近年建筑业的日益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新建或改扩建道路、以及石灰矿、煤矿的开采等工业行为,也导致一些地方的野生蜡梅特别是原始实生林遭到严重破坏,使大量的野生蜡梅资源丢失,甚至消失殆尽。
  5.当地干群对蜡梅的认识与工作状况
  当地许多农民不认识野生蜡梅,更不知道其珍贵性和全身是宝所潜藏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科学与生态价值。地方政府为了改善贫穷落后的四川大巴山革命老区人民的经济状况,试图发挥资源优势振兴地方经济,扶持花木企业开发利用野生蜡梅树桩从事观赏性经营活动。由当地欣赏古桩蜡梅盆景、热衷于蜡梅经济开发、崇尚蜡梅精神和蜡梅人文艺术等蜡梅爱好者组成的蜡梅协会,则从事着观赏蜡梅的评价、组织、经营、联络等活动,并在花协会议上大肆倡导培育蜡梅精品盆景,甚至提出相应的任务指标。截至2003年10月已开发古桩蜡梅精品5000余盆,生产基地近2000亩。当地园艺花卉商只知道蜡梅观赏方面的价值,并不惜毁灭原生资源乱采滥挖,使野生蜡梅的遗传多样性遭到毁灭性消亡。当地专业人员对野生蜡梅的分布与拥有量也缺乏了解,在随我们考察后竟感叹:“没想到万源的野生蜡梅的确很多!”。可见,当地人普遍对野生蜡梅资源的珍稀性缺乏认识,其开发方式、利用途径片面而盲目。
  随着野生蜡梅资源在一些地方的迅速枯竭,甚至整个县濒于灭绝,激起了蜡梅协会中一些成员惊呼“成片成山的野生蜡梅树不见了!彻底失去原貌了!”,这部分会员开始醒悟,自觉停止挖掘野生蜡梅树桩,并积极行动起来,极力呼吁“停止乱采滥挖,保护我们珍贵的野生蜡梅资源!”。其中,以原达县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和万源市原纪委书记余世荣为代表的事迹尤为感人。他们不畏年迈、艰辛,自发地自费考察野生蜡梅资源的分布状况,并积极走访、邀请专家对蜡梅事业献计献策,向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谏言献策。他们意识到过去蜡梅资源经济开发的片面性和后患性后,决心不将过去收购的蜡梅古桩用于经济用途,而是要把它们好好地种植、保存起来回归自然,而且还要到野外采集野生种子播种育苗,将过去由于无知而挖掘的蜡梅树桩如数甚至超数补还大自然!为让广大市民认知蜡梅、爱护蜡梅资源,万源市蜡梅协会采取印制蜡梅题材台历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积极倡导蜡梅为市花。地方政府也逐步意识到蜡梅的珍贵价值,开始主张“普查蜡梅资源、制定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并积极扶持野生蜡梅保护业主,出台退耕还林种蜡梅等政策措施。另外,还组织召开了几届四川大巴山蜡梅研讨会。这些活动逐步加深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老百姓对蜡梅的了解与认识。
问题与方略
  1.对四川大巴山地区野生蜡梅的存在性缺乏认识
  目前,四川省级、地市级科研院所,农林主管部门普遍不知道四川省存在野生蜡梅资源。一些主管部门将蜡梅仅仅视为一种花卉,而不是一种需要保护的珍贵植物资源。许多人误将近年来四川花木市场上兴起的蜡梅业认为是花木商简单的引进、销售等商业流通行为,而忽略其就地取材、破坏原生蜡梅资源,甚至流失异地的危害性。因此,建议将野生蜡梅列入四川省珍稀植物保护名录。
  2.对四川大巴山地区野生蜡梅资源的优势地位缺乏了解
  考察组成员通过对陕西省秦巴山区安康县和被誉为“鄢陵蜡梅冠天下”的河南,以及世界上唯一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区的湖北省保康县考察后发现,这些地区的野生蜡梅资源分布区域和分布密度以及多样性均较四川大巴山地区差之甚远。据报道,保康县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区仅有蜡梅6万亩,100多万株,其野生蜡梅已被列位湖北省珍稀植物保护名录。相对而言,四川省野生蜡梅资源面积之大、类型之丰富,实属罕见,可谓首屈一指!据此我们认为,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的分布地域、分布面积以及资源拥有量均占有绝对优势,是我国野生蜡梅的分布中心。鉴于世界蜡梅在中国,中国蜡梅在四川,四川蜡梅在巴山,巴山蜡梅在万源,建议将目前保存完好的四川万源市列为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区。
  3.对四川大巴山地区野生蜡梅资源的分布及其拥有量缺乏详细数据资料
  由于当地农林主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极为有限,难以组织力量对野生蜡梅资源进行详细普查、遗传评价等工作,目前对该地区野生蜡梅资源的分布及其拥有量还缺乏详细的、系统的数据、图例等资料。因此,建议上级政府、科技等主管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以推动四川大巴山地区野生蜡梅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4.对野生蜡梅资源进行盲目性开发和片面性利用
  4.1 狭隘的蜡梅利用观
  目前,主要沿用我国传统的审美观为标准进行所谓素心、圆瓣、馨口之类优良蜡梅品种的培育,此类狭隘意义的“优良品种”培育,虽曾为蜡梅花卉商及花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却造成了一些地方所谓“超生”蜡梅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使花农亏损的局面。这种停留在观赏性层面上的片面性利用催化了对原生蜡梅的盲目性开发,使大量野生蜡梅种质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因此,建议应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宣传媒体和宣传方法,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既欣赏蜡梅又爱护蜡梅资源。
  4.2 对蜡梅的医药、保健、精细化工、水土保持等价值知之甚少
  蜡梅自古用作菜肴或点心,有“其花入馔,能保健去病、益寿延年”之记载。同时,蜡梅根可治胃脘痛、风寒感冒、腰酸背痛、咳嗽哮喘;其叶具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临床用于防治感冒、流感、抗菌、抗炎,还有降压和改善免疫系统的作用;其花可治久咳多痰、支气管哮喘、烫火伤、中耳炎、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腹痛、风湿痒痛,跌打创伤、皮疹溃烂、乳癣、头晕、呕吐、小儿麻痹和具有开胃散郁、通乳润燥之功效。蜡梅树皮浸入磨墨,写字绘画会发光彩,为书法家和画家所垂涎。尤其是蜡梅精油比玫瑰油的价格高出100倍。可见,通过传统利用与现代深加工利用的结合,开发蜡梅特色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应加强四川大巴山地区野生蜡梅的科学研究,应用成熟有效的传统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遗传工程等方法,扩大蜡梅“优良品种”的概念与范畴,培育各需所求的蜡梅新品种类型,生产不同用途的蜡梅特色产品,打造我国独特的蜡梅产业。
  5.原生蜡梅夭亡异地,势必原位保存
  蜡梅商蜡梅盆景园的倒闭和异地开发经营巴山蜡梅古桩发财梦的破灭,以及消费者只会欣艺赏花不善种养,导致古稀蜡梅遗传资源丧失。因此,在四川大巴山地区原位建立野生蜡梅基因库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确保其遗传多样性的原始性,以及蜡梅天然次生代谢物在医药、精细化工等方面的道地性,而且对蜡梅教学、科研、生产基地的建立,保护种质资源获得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均具有重要意义。
  6.蜡梅品质与红军精神之间的互映、整合效应开发利用不足
  野生蜡梅千年扎根大巴山,代代繁衍,并遍地开花。其不求所得久驻薄壤瘠石,默负水土保持之重任,铁骨傲雪迎春乐,盛花与人艳香伴,花谢不郁却活力依然,绿郁葱葱美化大地,以及号称“旱不死的蜡梅”和“砍不死的蜡梅”等生物学特性,无不与当年四川大巴山地区红军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长期与恶劣环境、穷乡僻壤作斗争的四川大巴山人民的顽强意志及其不畏困苦协助中国工农红军的奋斗、牺牲精神息息相映。因此,挖掘蜡梅所具有的特色品格与老区人民的红色历程有机整合的艺术文化亮点,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野生蜡梅生态背景,发挥红色基地效应,开辟四川大巴山地区特有的名花生态游、红色基地教育游有机整合的旅游胜地,实现蜡梅的充分开发、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发展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推动西部红色革命老区及其国贫、省贫县“三农”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