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竹类引种与筛选

2007/12/26 20:38:00

摘要   竹类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单子叶常绿植物,但在南方地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通过南竹北引和筛选,即通过南方竹种对济南地区的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和生长状况对比、性状表现的稳定性等方面的测定,筛选出适合济南地区生长的观赏竹25种,为多种类的观赏竹用于城市绿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竹类;引种;筛选


  竹类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稀有植物种类,国内有各种竹类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部分观赏性较高,其形态各异,色彩多变,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竹材利用价值。因此,南竹北引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据调查,济南市现有竹272变型,种类少,种植散,多数形不成竹林景观,就连赫赫有名的万竹园也只是以淡竹为主。现有的有些竹林绿化效果较好,环境效益较高,但观赏性和种类的多样性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生态效益还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可见引进观赏竹类的必要性。南方地区是我国的竹乡,种类繁多,把南方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竹类引入北方,丰富北方的竹类种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竹子是多年开花的植物,所以本研究课题是以无性繁殖的形式引进的,种植后观察其繁育子竹的适应性和性状的遗传稳定性,从而优选出适合引种地生长的竹子种类。引种成功的25种(包括变型、变种和种)是指能与济南的生态环境基本相吻合的种类,属适生种,能够克服引种地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常年最低气温)的竹种。但有的种的适生性可能是阶段性的,虽然近几年表现较好,但仍需追踪调查、研究和驯化,最终确定其适应的稳定性。


    1 引种地的自然概况


  济南市南靠群山,北临黄河,一般地面标高2050 m,南高北低,气候特征具有较强的大陆性,春季干燥,夏季酷热,降雨多集中于夏季,秋季凉爽适中,冬季寒冷。极端最高气温40.5℃,平均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19.7,平均最低气温 -13.2℃。土壤为黄土质砂质粘土,厚度为3~10 m。在市区由于常年建设,大部分为回填土,质地变化很大,其成分复杂,土壤pH值均在8以上。


    2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设计


  试验地的地面标高为30 m,土壤为三种类型,即一区(万竹园区)为黄土质砂质粘土,透水性极差,雨季常积水;二区(花室东侧)、三区(监控室西侧)为改造后的黄土质砂质粘土,每m216 kg细渣土和8 kg粪肥;四区(北区)为老城种植土,每m2施入8 kg粪肥。以上各区均深翻30 cm,以起到保水透气和防涝的目的。为了减轻雨季内涝,各试验地均选用缓坡地,总面积约1200 m2。株行距50cm x80cm。由于引进竹种种类较多,试验地面积有限,因此采取每一种集中一块种植。引种年份为一区2000年,二区为2001年,三区、四区为2003年,引种时间为每年的3月中旬。另1999年春由江苏邳州引进黄槽竹,种植于万竹园门两侧。


    3 引种


    3.1 竹类引种的基本原则


  首先从地理、气候环境相似的地区引种驯化,这是保证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南竹北引成功与否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冬季最低气温和持续时间,所以要从纬度接近地区引种,减轻低温对引种驯化的影响,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其次,引进的种类要丰富,观赏性要高,适应性要强,便于管理,能够很快的形成竹林景观。


    3.2 引种步骤


  作为南竹北引,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提高引种成功的机率,采取多种类、少数量的引种方法,从中筛选出适生种类,在淘汰不适生种类的同时,扩大适生种类的引种数量,经反复引种,对较耐低温的种类采取空旷地种植和小环境条件下种植,以确定其在引种地的适生环境,达到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的竹种,充分利用竹类资源的目的。


    3.3 引种地与被引种地的温度分析


  由于被引种地的夏季温度高于引种地,因此夏季的高温不是南竹北引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在自然状态下,引种地的空气湿度低于被引种地,但通过竹林灌溉可以提高空气湿度,因此空气湿度不应为竹类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土壤的pH值可以人为措施进行改变。冬季的低温及极端最低温度是南竹北引成功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表1可以看出,在引种驯化期内每年的最低气温均未达到被引种地的极端最低气温,而引种驯化期内的最低温度又低于济南的平均最低气温-13.2℃,可以预见引种成功的机率很高。


    3.4 济南市区近年最低温度分析


  近十年来,引种地的常年最低气温高于被引种地的极端最低温度,同时多数年份的最低温度低于引种地的平均最低温度(-13.2℃),更高于被引种地南京的极端最低温度-14℃。持续的暖冬为引种驯化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基础,有利于筛选出更多的适生竹种(见表2)。


    4 竹类引种驯化试验方法


  将竹类的生物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及人为栽培技术全面进行研究,以期得到综合的试验结果。


    4.1 栽培试验


  由于引种地和种源地土壤有所不同,因此在引种种植上采取不同的土壤处理方法,有的为原土质,有的为施入基肥进行改良的土壤,为了雨季防涝,所有的试验地块均选用缓坡地,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引种,引种时间为每年的314日至18日,引种时间基本一致。为了平衡根冠比,保证成活率,在起苗时将竹梢截除,只留45盘枝,运抵后立即栽植,减少竹体内水分的散失。栽植后采取基本相同的土、肥、水管理措施,以达到栽植后管理水平的一致性。栽植后第一年的冬天,采取地面覆盖落叶的防寒措施,并浇灌冻水,以期得到预期的土壤适生性的试验效果。


4.2 耐寒性试验


  在母竹成活后的第二年越冬,竹林地不再采取地面覆盖落叶的防寒措施,使其自然越冬,次年春展叶初期对各个竹种的越冬状况进行调查登记,记录其叶、枝、杆的完好性和受害程度。特别是在冬季最低气温较常年偏低的情况下测试的结果更有代表性。测试中,将引进竹种与本地适生的淡竹做对照,得出耐寒性试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