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园路植物如何配置

2010/7/16 7:24:26

  风景区、公园、植物园中的道路除了集散、组织交通外,还起到导游作用。园路的宽窄、线路乃至高低起伏都是根据园景中地形以及各景区相互联系的要求来设计的。一般来讲,园路的曲线都自然流畅,两旁的植物配置及小品也宜自然多变,不拘一格。游人漫步其上,远近各景可构成一幅连续的动态画卷,具有步移景异的效果。
  园路的面积在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又遍及各处,因此两旁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全园景观,现例举几种公园中的园路配置。
主路旁植物配植
  主路是沟通各活动区的主要道路,往往设计成环路,宽3米至5米,游人量大。
  平坦笔直的主路两旁常用规则式配置植物。最好植以观花乔木,并以花灌木作为下木,丰富园内色彩。主路前方有漂亮的建筑作为对景时,两旁植物可密植,使道路成为一条甬道,以突出建筑主景,人口处常常为规则式配置,可以烘托气氛。如庐山植物园入口两排高耸的日本冷杉,给人以进入森林的感觉。
  蜿蜒曲折的园路,不宜成排成行,以自然式配置为宜,沿路的植物景观在视觉上应有挡有敞,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景观上有草坪、花地、灌丛、树丛、孤立树甚至水面,山坡、建筑小品等不断变化。游人沿路漫游可经过大草坪,也可在林下小憩或穿行在花丛中赏花。
  路旁若有微地形变化或园路本身高低起伏,最宜进行自然式配置。若在路旁微地形隆起处配置复层混交的人工群落,最得自然之趣。如华东地区可用马尾松、黑松、赤松或金钱松等作为上层乔木;用毛白杜鹃、锦绣杜鹃、杂种西洋杜鹃作为下木;络石、宽叶麦冬、沿阶草、常春藤或石蒜等作为地被,游人步行在松树下,与杜鹃擦肩而过,感觉自然美妙。
  路边无论远近,若有景可赏,需在配置植物时留出透视线。如遇水面或对岸有景,则路边沿水面一侧不仅要留出透视线,在地形上还需稍加处理。最好在顺水面方向略向下倾斜,再植上草坪,诱导游人走向水边去欣赏对岸景观。路边地被植物的应用不容忽视,可根据环境不同,种植耐阴或喜光的观花植物,观叶的多年生宿根、球根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既形成了植物景观,又使环境保持简单整洁。
次路与小路植物配植
  次路是园中各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米至3米,小路则是供游人漫步在宁静的休息区中,一般宽仅1米至1.5米。次路和小路两旁的种植可更灵活多样,由于路窄,有的只需在路的一旁种植乔灌木,就可达到既遮阴又赏花的效果,如广州中山大学的小路,只在一旁种植小叶榕和扶桑。
  有的利用诸如木绣球、台湾相思、夹竹桃等具有拱形枝条的大灌木或小乔木,植于路边,形成拱道,游人穿行其下,极富野趣。有的植成复层混交群落,则使人感到非常幽深,如华南植物园一条小路两旁种植大叶桉—长叶竹柏—棕竹—沿阶草四层的群落。南京瞻园一条小径,路边为主要建筑,但因配置了乌柏、珊瑚树、桂花、夹竹桃、海桐及金钟花等,组成了复层混交群落,加之小径本身又有坡度,给人以深遥、幽静之感。
  某些地段可以突出某种植物组成的植物景观。如昆明圆通公园的西府海棠路;北京颐和园后山的连翘路、山杏路、山桃路;杭州的樱花径、桂花径、碧桃径;上海中山公园的二月兰花径等。广州一些景区常在小径两旁用红背桂、茉莉花、扶桑、悬铃花、洒金榕、红桑等配置成彩叶篱及花篱。国外则常在小径两旁配置花境或花带。
  长江以南地区常在小径两旁配置竹林,组成竹径,让游人循径探幽。竹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园林中经常应用的造景手法,诗中常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明要创造曲折、幽静、深邃的园路环境,用竹来造景是非常适合的。竹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常绿,清秀挺拔。杭州的云栖、三潭印月、西泠印社、植物园内部都有竹径,尤其是云栖的竹径,长达800米,两旁毛竹高达20米高,竹林两旁宽厚望不到边。穿行在这曲折的竹径中,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幽深感。



  以多种地被植物装扮的景区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