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的春季管理

2008/6/1 11:54:58

  物候学上的春天是指连续5天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虽然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就到了立春节气,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温度相差很大;而早春和暮春的气候也相差悬殊。因此,多肉植物的春季管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及时间进行。
  此外,由于多肉植物品种繁多,原产地的气候环境也相差很大,因此其习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按照生长规律的不同,多肉植物大致可分为晚秋、冬季、早春的冷凉季节生长,夏季高温时休眠的“冬型种”;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季节生长,冬季寒冷时休眠的“夏型种”;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类型,即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时都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只有在春、秋季节生长的“中间型”。因此,多肉植物的春季管理还应按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
  早春二月,北方地区仍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多肉植物的管理应以保温防寒为主。对于处于生长期的“冬型种”多肉植物,最好夜间温度能维持在10℃左右,白天在20℃以上,在此条件下浇水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盆土积水,以防造成烂根,根据品种的不同和生长情况,酌情施些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但不可过量,以免造成肥害。如果保持不了这么高的温度,就要控制浇水(但不能完全断水),并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左右的低温。
  “夏型种”多肉植物在早春二月仍处于休眠状态,应保持5℃至10℃的温度,有些品种虽然低于5℃也不会死亡,甚至在0℃左右也能存活,但植株表面容易产生难看的黄斑,影响品相。但温度也不宜过高,否则打破其休眠期,反而对第二年的生长不利。停止施肥,严格控制浇水,有些品种甚至可以完全断水,以确保有足够的休眠,如仙人掌科的龙王球、白檀等品种如果冬季温度过高,土壤潮湿,植株不能充分休眠,反而影响以后的开花。
  春秋季节生长的“中间型”多肉植物在这个季节管理相对容易些,温度较高可按“冬型种”进行管理,使植株继续生长;如果温度较低,则按“夏型种”进行管理,使植株休眠,但要注意温度不能太低,最好维持在5℃以上。
  在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南方地区,白天温度可达10℃至15℃,如果天气晴朗时室内的温度可达20℃以上,夜间也有3℃至5℃,但此时的温度还不稳定,时常有寒流发生,可谓“乍暖还寒”,此时不要急着将花搬出室外,也不要急着打开大棚,因为冷风的吹袭会使植物感冒,并注意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但要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到了阳春三月,随着温度的继续回升,昼夜温差的加大,“冬型种”和春秋季节生长的“中间型”多肉植物都进入生长旺季时,“夏型种”也开始苏醒,准备生长。此时,不要急着把花搬出去,可先打开温室大棚的窗户进行通风透气,使花儿逐渐适应外界的气候,特别是南方天气晴朗时更应如此,以免因小环境温度过高,“蒸”坏了植物。但北方地区若遇寒流、倒春寒或大风降温等恶劣天气仍要关紧门窗,以免植株因冻害受损。
  四月随着天气进一步的转暖,多肉植物到了一年当中生长的黄金季节。“冬型种”、“中间型”品种继续生长,“夏型种”也开始生长。某些适合在室外生长的植物可逐渐搬出去,接受阳光的照射。但若遇连续阴雨天还要注意防止长期雨淋,以免因低温潮湿引起植株腐烂。当温室内温度超过30℃时,应进行开窗通风,以降低温度,防止高温对植物造成伤害,并增加空气的流动,有利于植株生长。
  在春季对处于生长期的“冬型种”、“中间型”的多肉植物浇水可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例如景天科的黑法师、吉娃莲、绿塔,百合科的卧牛、万象、玉扇、琉璃殿,番杏科的生石花属、肉锥花属都处于生长期,前两类由于生长相对较快,就要适当多浇水,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使叶片肥厚饱满,色彩亮丽;而后一类生长相对缓慢,并处于“蜕皮”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多,就要少浇水,更要避免空气湿度过大,以免造成植株腐烂。总之,既要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又要避免盆土积水。并根据品种和长势的不同酌情施些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钾复合肥。到了4月下旬,“冬型种”多肉植物的生长趋于缓慢,应停止施肥,注意控制浇水。
  “夏型种”的多肉植物在相对寒冷的早春要控制浇水,到了三月中下旬随着温度的升高,植株开始缓慢生长,可适当多浇水,清明节后温度一般都稳定在20℃左右,植株生长逐渐旺盛,就可以正常浇水了,并施以薄肥。无论哪种类型的多肉植物肥液都宜淡不宜浓,对长势较为旺盛的植株可多施、勤施,长势较弱的植株则少施,甚至不施,新上盆的植株由于根系尚未恢复吸收能力,也不要施肥。
  换盆也是春季多肉植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多肉植物之所以要进行换盆,是因为在人工盆栽的条件下,植物的根系被局限在花盆中,很难自由伸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根系充满整个花盆,不利于排水透气。而且花盆中所盛的土壤有限,在经过根系的不断吸收和一次次浇水后,养分流失殆尽,培养土也由原来的团粒状变成粉末状。
  另外,根系在不断吸收养分的过程中也不断排泄酸性代谢物,使土壤酸化,从而使根系老化、中空,甚至腐烂。这些很不利于多肉植物的生长,因此当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翻盆换土。根据品种的不同和植株的大小每1至2年或3年换一次(有些品种的小苗甚至可一年移栽数次)。“夏型种”多肉植物可在3月底进行换盆,“中间型”则可提前到3月初进行,“冬型种”一般不在春季换盆。总之,休眠期快要结束,植株即将开始生长时进行换盆是最佳的选择。
  换盆前3至5天要停止浇水,换盆时先将植株从盆中扣出,把根部的土抖干净,剪掉老根、烂根和半枯根,健康的根也要适当剪短,对于某些品种可剪去全部根系,只留下根基,晾几天后重新栽种,这样发根又快又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对于像仙人掌科岩牡丹属之类具有肥大肉质根的品种则不易过度剪根,因为这些植物肥大的肉质根内贮藏有丰富的营养,若过度修剪会影响生长,严重时甚至造成烂根,整株死亡。
  换盆时若老株旁有幼株,可将其掰下,将根系适当修剪后,摘除干枯的叶片,另行栽种即成为新的植株。有时在普通植株旁边还会萌生带有斑锦的幼株,如果其幼苗的叶片是白、绿或黄、绿相间,可取下栽种,使其成为一株美丽的斑锦植株;如果幼苗的叶子是纯黄或纯白,就不要取下了,因为它们体内不含叶绿素或叶绿素很少,单独栽种很难成活,即使成活,长势也很弱,可仍留在原株上生长,等其长出带有绿色的叶片后再取下栽种,以提高成活率。
  对于百合科十二卷属的万象、玉扇等具有粗壮肉质根的品种,还可在换盆时将肥大健壮的肉质根掰下,插于培养土中进行根插,顶端露出土面1厘米左右,约2个月的时间顶端的伤口处就会有小芽长出。
  新株栽种前应在花盆底部排水孔上垫一层纱网,以防虫害,然后在纱网上覆盖瓦片等物,以利排水。再根据多肉植物品种的不同,用不同的培养土栽种,大多数品种的多肉植物都适合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含有适量石灰质的土壤中生长,并要求有一定的颗粒度。
  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于大部分的多肉植物都可用橡树叶沤制的腐叶土掺蛭石或粗沙的混合土种植,其比例可根据多肉植物品种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生长较快的景天科、百合科的多肉植物多掺点腐叶土,生长慢的生石花类的植物则要增加蛭石的比例,并掺入少量的骨粉等石灰质材料。长势强健的大戟科植物则可用腐殖土、园土、炉渣、沙土的混合土栽种。
  某些高档名贵的斑锦变异类多肉植物应用赤玉土、鹿沼土等人工合成的颗粒材料栽种,并加入缓效肥料供植物慢慢吸收。上盆时花盆下面应放颗粒较粗的土,然后再放细粒土,将植株放正,一边加土一边把植株略上提,使根系舒展,土不要加得太满,方便以后浇水。
  栽好后将花盆在地上墩几下,使土壤和根部结合紧密,由于土壤是湿润的,栽种后不必马上浇水,实践证明在微湿状态的土壤中植株发根反而更快更好,以后盆土发干时适当喷些水,等7至10后可浇一次透水。栽好的植株宜放在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
  此外,对于上年秋天的一些播种苗,如果生长过于密集,应进行分苗移栽。
  除分株繁殖外,还可在春季对某些品种的多肉植物进行扦插、播种繁殖,4月中下旬当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可对仙人掌科、大戟科的多肉植物进行嫁接繁殖。已经开花的多肉植物可进行人工授粉,以获取种子,并通过杂交对植物的品质进行改良优选。晚秋或冬季开花的多肉植物在春季果实都已成熟,应注意对种子进行采收,以免散落流失。
  无论什么类型的多肉植物,在春季都要给予充足的阳光,如果光照不足会造成植株徒长,例如景天科莲座类植株出现松散、叶色黯淡、无光泽,某些品种叶面上的白粉减少;番杏科的生石花、肉锥花类的植物长得又瘦又高,缺乏生机;某些软叶十二卷类植物如果光照不足,不仅叶片瘦长,而且“窗”的透明度降低,变得混浊。
  春季同时也是病虫害比较容易发生的季节,应注意喷药防治。
  

  五色万代(“夏型种”)

  士童(“夏型种”)

  龟甲牡丹(“夏型种”)

  华严(“夏型种”)

  富士(“中间型”)

  落日之雁(“中间型”)

  康平寿(“冬型种”)

  寿(“冬型种”)

  少将(“冬型种”)

  唐扇(“冬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