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的危害及防治(下)

2008/6/1 11:55:09

  天蛾类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为大型蛾类。一般天蛾成虫的前翅狭窄而长,后翅短三角形,复眼大,胸部粗壮,腹部末端尖,触角端部较细而弯曲;幼虫体形一般为圆筒形,腹部由11节组成,其中第8节背板有一个尾角,腹部各节常有自气门上方向后斜向背部的斜形带纹。天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天蛾害虫主要有蓝目天蛾、豆天蛾、葡萄天蛾、白薯天蛾、榆绿天蛾、桃六点天蛾、霜天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二、几种天蛾的识别及习性
  4.白薯天蛾学名HerseconvolvuliLinnaeus,又名旋花天蛾、甘薯天蛾、白薯蚕蛾。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茄科(观赏辣椒、茄子等)、豆科、旋花科(牵牛花)等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7至50毫米,翅展100至120毫米。全体灰褐色,腹部背面中央有暗灰色纵纹,两侧每节有白、红、黑相间的横纹3条。前翅灰褐色,后翅淡灰色,有4条暗褐色横带,缘毛白色及暗褐色相杂。触角镰状,下唇须缺。
  卵球形,直径约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后变黄白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80毫米左右;头较小,密布较浅的皱褶;体表布满小颗粒,末端背面有一杏黄色尾角。幼虫共5龄,体色多样,l至3龄黄绿或青绿色,成长后主要有绿色及褐色两种,一种体色淡绿,头部淡黄色,腹部两侧均有紫褐色黄白相同的斜纹;另一种体背土黄色,侧面黄绿色,杂有粗大黑斑,头部黄褐色,斜纹为黑褐色。
  蛹体长约50毫米,暗红色或褐色,下颚较长向下弯曲成钩状与体接触,翅达第4腹节末。
  ⑵生活习性: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发生于5月间,第2代发生于8、9月。以蛹在土中5至10厘米深处越冬,一般在松软的土壤里化蛹较多,化蛹处的地面常凸起,易于识别。虫又多迁移至低洼地方繁殖。成虫趋光性强,也善于飞翔,能作较远距离低飞转移,日伏夜出,多在黄昏后取食活动。卵多散产于植物的正、反面及叶柄上,也有产在植株根、茎和靠近地面的叶柄上。平均1头雌蛾可产1500粒卵,有时达2800多粒。卵经过4至5天孵化,初龄幼虫即吃掉卵壳,随后躲在叶背剥食叶肉,3龄前食量较少,3龄后食量大增,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4、5龄进入暴食期,食尽全叶后又迁移它处继续为害,一头幼虫一生可食掉3、4叶片左右。幼虫白天不大活动,栖息在叶背或叶柄上,以晚间取食为主。老熟幼虫钻入3至15厘米土壤深处化蛹越冬。蛹期10至20天。
  白薯天蛾的成虫
  5.榆绿天蛾学名CallambulyxtatarinoviBremeretGrey,又名云纹天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宁夏、山东等地,日本、朝鲜、前苏联也有。主要危害榆树、柳树、杨树、槐树、构树、桑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至33毫米,翅展75至79毫米。翅面粉绿色,有云纹斑;胸背墨绿色;前翅前缘顶角有一块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内横线外侧连成一块深绿色斑,外横线呈2条弯曲的波状纹;翅的反面近基部后缘淡红色。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外缘淡绿;翅反面黄绿色;腹部背面粉绿色,每腹节有条黄白色线纹。触角上面白色,下面褐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内侧有绿色密毛,跗节赤褐色。
  卵淡绿色,椭圆形。
  幼虫鲜绿色,体长80毫米,头部有散生小白点,各节横皱,有白点并列。腹部两侧第一节起有7个白斜纹,纹两侧有赤褐色线缘。背线赤褐色,两侧有白线。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颗粒。
  蛹浓褐色,长35毫米。
  ⑵生活习性: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6至7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至9月间为幼虫危害期。
  榆绿天蛾的成虫
  6.桃六点天蛾学名MarumbagaschkewitschiBremeretGrey,别名枣桃六点天蛾、枣天蛾、枣豆虫、桃雀蛾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碧桃、苹果、樱花、海棠、葡萄、梨、杏、桃、枣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至46毫米,翅展82至120毫米,体肥大深褐色至灰紫色。头细小。触角栉齿状,米黄色,复眼紫黑色。前翅狭长,灰褐色,有数条较宽的深浅不同的褐色横带,外缘有一深褐色宽带,后缘臀角处有一块黑斑,前翅反面具紫红色长鳞毛。后翅近三角形,上有红色长毛,翅脉褐色,后缘臀角有一灰黑色大斑,后翅反面灰褐色。
  卵扁圆形,绿色,似大谷粒,一端有胶质可粘附叶面上,孵化前转为绿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0毫米,黄绿色,体光滑,头部呈三角形,第1至8腹节侧面有黄白色斜线7对,通过气门上方,胸部各节有黄白色颗粒,气门黑色,胸足淡红色,尾角较长。
  蛹长45毫米,纺锤形,黑褐色,尾端有短刺。
  ⑵生活习性:在河北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地下5至10厘米深处的蛹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出现,白天静伏不动,傍晚活动,有一定趋光性。卵产于树枝阴暗或树干裂缝内,或叶片上,散产。每雌蛾产卵量为170至500粒。卵期约7天。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发生为害。6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地作穴化蛹,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2代幼虫开始为害,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地4至7厘米作茧化蛹越冬。
  桃六点天蛾的成虫
  7、霜天蛾学名PsilogrammamenephronGramer.,别名泡桐灰天蛾。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国外朝鲜、日本也有。主要危害泡桐、白蜡、丁香、柳、梧桐、悬铃木、金叶女贞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两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后角有灰白色斑,缘毛白色,有棕褐色斑列。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腹部腹面灰白色。
  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卵期20天。
  幼虫体长75至96毫米,有两种体色:一种是绿色,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围气门片黄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另一种也是绿色,上有褐色斑块,尾角褐色,上生短刺,其余特征也和前一种基本相同。
  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⑵生活习性: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6、7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6、7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
  霜天蛾的蛹
  霜天蛾的幼虫
  葡萄天蛾的成虫
  三、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①冬季翻土,蛹期可在树木周围耙土、锄草或翻地,杀死越冬虫蛹。②利用幼虫受惊易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时将其击落,或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树上的幼虫。③幼虫入土后或成虫羽化前,在寄主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以毒杀土中虫蛹。2.物理防治:利用天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让天蛾幼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到地面,既保护各种天敌,又防止污染环境卫生。
  4.化学防治:3至4龄前的幼虫,可喷施20%除虫脲悬浮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至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全文完,本版图片由桂炳中提供)

详情请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