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008/6/8 16:44:57

正确认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历年统计资料表明牞过去100多年中牞农药和化学防治法为世界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牞这已是公认的史实。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也是与农药的施用量增长趋势呈平行关系,可以断言,化学防治法无疑仍将是植保工作的主要措施。但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毒性问题、残留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应首先正确认识农药使用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农药的毒性和中毒问题


农药是用于防治农业病虫杂草(包括有害动物)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首先应明确'农药毒性'的概念。农药毒性是用动物试验的LD50值表达,数值越小表示毒性水平越高。各种农用化学品毒性水平差别极大,但并非任何农药都是高风险性的有毒物质。在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信息素中绝大多数都是低毒(或实际无毒)化合物,其中个别品种也仅属于中等毒性。高毒和剧毒农药品种实际上大多出现在有机磷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部分品种中。


毒性LD50值大于2000毫克/千克的农药也被称为'实际无毒'农药。日常生活中某些医药用品、食品、饮料、嗜好品和生活用化学品的'毒性水平'远高于某些农药。由此可见不可笼统地把一切农药都视为有毒危险品。但真正的高毒和剧毒农药则必须在农药安全使用规则指导下使用。实际上绝大多数农药中毒事故都是由于违背了高毒农药操作规程而发生的。


根据国际规则和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任何农药在上市之前,要完成必须的试验,并向权威部门提交正式试验报告供审查合格后才能登记注册,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使用的安全性。所以,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施药,即便是高毒农药也不应该发生中毒事故问题和慢性毒性、致癌和残留问题。


二.关于农药的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在农产品上或环境中所残存的药量,这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迁而逐渐降低的变量,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有一项安全等待期(或称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即指在作物采收前一定时间内必须停止施药。等待期就是让农药残留量自行降低到安全阈值以下,这一安全阈值是经过许多部门合作反复试验检测而确定的。只要严格按照此要求施药,作物和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量就不会超出安全阈值,这种农产品通常称为农药残留量不超标,是安全的。农药残留标准的制订,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告发布,由各国政府参照执行,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定期加以修订。


至于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则是指环境对农药的最大负荷量,即在一定地区与一定期限内保证环境质量不受到破坏。最大负荷量也是一个阈值,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迁而逐渐降低的变量。只要不超过此阈值,农药的环境安全系数就属于合格。


三.关于农药与环境污染问题


谈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指农药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中的最大负荷量超过了安全阈值,开始引发环境质量发生质的变化,才可以认为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并非凡是使用了农药就必然发生环境污染。有许多农药在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中能够通过环境的自洁能力而逐渐降低到最大负荷量以下。大量试验研究早已证明,在残留阈值以下时,许多农药对环境还有某些积极的影响,例如刺激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刺激蚯蚓的生长繁殖,刺激作物根系发育生长等。所以对于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和科学研究作出科学的全面评价。从环境科学的观点看,农药只要不超过环境的最大负荷量,就不会伤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农药与生态平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动态平衡,并非指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平衡。农田是一种在人类主动调控之下的开放型特殊生态系统,根本不同于大自然的封闭型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等)。重要的是,农田生态系统是以人类的需要为中心的。因为农田所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即农产品)必须不断移出农田以供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而这一过程是对农田生态平衡的实质上的'破坏'。但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生物,是人类能够采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向农田环境补充新的能量,包括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等矿物能源以及现代生物工程产品和基因工程产品,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恢复并大幅度提高农田的再生产能力,从而能够不断维护和发展农田的动态生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人类在农田上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存在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而恰恰是在有意识地科学地营造一个能不断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更高级的农田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