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是甘肃省苹果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果锈病的大量发生,导致果面粗糙,果皮栓化,风味下降,商品率大幅度降低,果树生产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于1999年起对果锈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症状
苹果果锈病于花后40--50天开始出现发病症状。初发病时,靠近果顶部位呈现暗红色小疹子,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暗红色小疹子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连成小斑向果实中部蔓延,为害严重时,在果面上形成木栓化黄褐色果锈,果面粗糙,失去光泽,果肉干涩,影响食用。
2、果锈病发生的原因
2.1 品种间感病不同。秦安县苹果栽培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元帅系15万亩,红富士7万亩,金冠、乔纳金3万亩。近几年,通过对苹果果锈病为害情况的调查,发现该病害在苹果品种间的为害程度有较大差异。
果锈病发生最严重的品种是金冠,4年中的平均病果率为33.10%,2001年高达48.60%。其次为乔纳金发病较重,平均病果率为26.20%,2001年最高为37.60%,发病最轻的为元帅系苹果,平均病果率仅为2.10%。
2.2 气候因素。1999--2002年,我们连续4年对苹果花期和幼果期的4、5月份的气温和降雨量进行了记载,同时对金冠的果锈病发病情况作了认真的观察记载,调查结果见表。
春季气温和降雨量对金冠果锈病的影响
4月 | 5月 | 调查 | 病 | 病果 | |||
年份 | 平均气温(℃) | 降水 (毫米) | 平均气温(℃) | 降水(毫米) | 果个数 | 果数 | 率(%) |
1999 2000 2001 2002 | 14.20 13.30 11.20 12.90 | 38.20 20.60 26.80 12.00 | 17.20 19.60 17.70 15.50 | 67.70 22.60 10.00 62.40 | 300 300 300 300 | 52 131 143 65 | 17.30 43.60 47.60 21.60 |
表上可以看出,金冠苹果在2001年发病最重,病果率高达47.60%,其次是2000年,病果率为43.60%,而这两年5月份的平均温度和降雨量分别为17.70℃和10毫米,19.60℃和22.60毫米,发病最轻年份为1999年,病果率为17.30%,而该年5月份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分别为17.20℃和67.70毫米。由此可见,幼果期高温干旱的气候,也是导致果锈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幼果期施用有机磷农药。在对苹果果锈病成因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苹果幼果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特别是氧化乐果、水胺硫磷、辛硫磷、1605等有机磷农药的使用,使果锈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如在发病较轻的1999和2002年,金冠苹果在花后10--40天内使用了以上有机磷农药后,病果率分别为27.40%和33.60%,比同期不使用有机磷农药的病果率分别增加了9.80%和11.20%。
3、预防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经过多年观察,在众多苹果品种中,元帅系苹果对果锈病有效强的抗病性,富士系的寿红富士和礼泉短富、宫崎,惠民等短枝型富士对果锈病也有较强的抗病性,在黄色品种中,可以选用较抗果锈病的王林、澳洲青苹等品种。
3.2 增湿抗旱。每年5月中旬--6月下旬,如遇连续高温,干旱气候,应及时进行增湿抗旱,有灌溉条件的果园要进行全园灌水,无灌溉条件的可以早晚对每株果树进行清水喷雾,增加果园湿度,降低果锈病的病果率。
3.3 幼果期禁用有机磷农药。在苹果幼果期的5--6月份,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果锈病病果率的增加。
3.4 果实套袋。在花后40--50天内,对果实进行全园套袋。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降低农药和有害粉尘对果实的污染,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果锈病的发生。1999--2002年,对最易感病的金冠、乔纳金进行了果实套袋试验,参试果实中未发现苹果果锈病,果实套袋对果锈病的防治效果达到100%。
741600,甘肃省秦安县园艺站,歹富江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