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柑橘业寻求突围之路

2009/1/4 14:12:55

去年闽北柑橘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受全国柑橘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出现严重滞销情况,许多果山仍有大量蜜橘未采摘。


  顺昌县埔上镇河墩村,连日来,气温骤降。


  距村落不远的果园里,村民杨熙番,望着枝头的3万公斤蜜橘,踌躇满怀。“霜冻期一过,这些橘子就全完了……”杨熙番难掩内心的失落。


  丰收。去年,杨熙番的40亩蜜橘,产量约7.5万公斤。还没来得及高兴,便遭遇了“滑铁卢”。“前年这个时候,橘子都卖完了,1公斤橘子售价在0.8元以上,总收入近10万元。现在连成本都捞不回来,卖的越多亏得越多。”杨熙番说。


  目前,闽北18万亩中晚熟蜜橘,还有5万亩挂在枝头未采。当前正是柑橘发芽分化时期,如不能及时采果,柑橘难以恢复树势,必将影响来年产量。而总产量近30万吨的芦柑、脐橙,目前仅销售出近一半。


  滞销。是近几个月闽北柑橘业最大难题。在增产的喜悦中,闽北柑橘业却猝不及防地陷入了危机。如何走出困境,实现突围?在最初的不知所措后,政府的“救市”成了最终选择。但是,“临时抱佛脚”,能确保闽北柑橘业的长治久安吗?


    滞销主因: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过于求


  很多人将去年闽北柑橘“卖难”的原因,归结为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及金融危机影响,这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目前的柑橘“卖难”,是国内柑橘产业过度发展的必然。


  伊华林,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去年12月7日,他在福建省顺昌县柑橘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柑橘种植面积达2600多万亩,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各地争相发展柑橘产业,湖北、四川等三峡库区移民地为了帮助新移民再就业,大力推广柑橘种植。甚至北方一些从未种植过柑橘的地方,这些年也开始发展柑橘产业。“一些地区先前种植水稻、玉米的良田也变成了橘园,导致全国柑橘产能严重过剩。”顺昌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木松说。据中国果品协会的统计:去年全国柑橘总产量2000多万吨,按我国可消费人口计算,每个人需消耗20公斤柑橘。


  一些地方盲目发展柑橘规模,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销售形势严峻可想而知。同时,优质果品率不高,也让闽北柑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实际上,今年精品果在市场上还是比较畅销。”伊华林指出,高端市场份额少,缺乏有实力的企业介入产业,均影响了闽北柑橘销售。


  诚然,在柑橘销售季节中爆发的四川广元“蛆柑”事件,以及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消费需求减少,使柑橘销售雪上加霜。不可否认,柑橘量多,无市场是造成“卖难”的重要因素。


 出路一:调整结构发展新品


  在去年顺昌柑橘的销售中,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一片“卖难”声中,顺昌县于1998年引进的红肉脐橙、红心柚却走俏市场,每公斤市场价格达到20多元。


  刘永华,洋口镇白沙村果农。他栽种的20亩红肉脐橙,去年产量约7500公斤,如今全部被预订。而随着红肉脐橙行情攀高,卖果苗也为他带来了几千元的收益。


  无独有偶。顺昌吉舟村果农吴幸兴,5年前栽种的12亩红心柚,去年产量2500公斤,亦销售一空。而去年产量也有望翻番,预计可纯赚5万元。


  红肉脐橙、红心柚为何能杀出重围,在市场中一枝独秀?赵木松认为,这与其营养丰富,口感、品质好,外形美观有关。目前,顺昌已种植1万亩红肉脐橙、6000亩红心柚。


  据介绍,顺昌红肉脐橙是从四川引进的。如今,国内只有四川与福建两省种植,是世界上唯一的红肉类柑橘,与四川相比,顺昌红肉脐橙优质果率更高,平均直径达到7.5至8.5公分。


  目前,我市较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柑橘产品主要有:顺昌芦柑、红心柚,建瓯早熟蜜柑,延平瓯柑、脐橙,建阳桔柚等。


  危机也为闽北柑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契机。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优质柑橘,提升品质,提高商品化率,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市农业局经作站果树专家康木弟认为。


  以顺昌为例,相比较湖南、湖北等地的蜜橘品种,顺昌蜜橘并无竞争力;相反,无论品质、口感还是外观,顺昌芦柑均略胜一筹。“今后,要大力发展芦柑,适度发展橙类柑橘,特别是红肉脐橙,逐步淘汰蜜橘。”顺昌县政府和柑橘业界达成了共识。


  顺昌县农业局局长王火生认为,在柑橘产业结构调整上,今后还应逐步引导果农栽培种植适合加工的柑橘品种,并扩大种植规模,打破现今以鲜食类柑橘为主的品种结构,为闽北引进大型柑橘加工企业奠定基础。
 出路二:完善流通体系打造知名品牌


  其实,在这场危机来临前,我市一些柑橘行业协会已有所预见。去年10月份,顺昌柑橘协会派人到湖南、湖北等地考察,带回的消息是:蜜橘收购价、销售量、收购商均低于前年同期。


  紧接着,四川广元爆发“蛆柑”事件,收购商全面撤退。随后,滞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蔓延到闽北。成立于5年前的顺昌柑橘协会,即便拥有6个乡镇协会,24个村级支会,3个专业合作社等较为完善的流通体系。柑橘销售依然陷入困境。


  尽管事先对“卖难”局面已有所预见,尽管已多管齐下应对……在与这场猝不及防的危机过招时,顺昌柑橘协会仍然难以挽回销售颓势。这让协会秘书长廖建平怎么也没想到。


  顺昌柑橘协会每年柑橘流通量占全县40%,这依赖于30%的会员在各个销售区奔波。“凭借常年与客商的交情,以电话营销方式反复推销。并组织人力、物力为会员、果农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一有订单能立即发货。同时,由协会牵头前往闽南一带,寻求外贸出口。”廖建平说。


  即便如此,目前顺昌还有40%的蜜橘挂在树上,芦柑也只销了五分之一。“量大,所剩销售时间已不多。”廖建平明显感到压力。


  这场危机让廖建平清醒地意识到协会的薄弱和不足。廖建平说,协会目前的流通人员市场意识较弱,在营销中,无论是与客商谈判、交流等方面都与专业营销人员无法比拟;同时,果农传统意识较为狭隘,遇到困难时常有各自为政的思想,无法组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而协会在生产、管理方面也比较粗放。


  对此,市商业贸易办公室副主任程耀平认为,应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从事流通工作,壮大流通队伍,形成能接大单,抗风险能力强的流通企业;其次,闽北柑橘应尽快申请地理保护标志,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果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要积极走出闽北,在销区建立自销窗口,减少对外依赖。


  在统一品牌方面,刚成立不久的建阳南望果蔬合作联社会员就深有体会。前年合作社以“南望”商标,获国家工商注册登记,囊括了10个农产品,包括柑橘,会员产品统一打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联社负责人范恒盛认为,统一品牌有两个好处。其一,提高果农的品牌意识,从而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上能自觉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品质和产出率;其二,统一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在价格上。以建阳巨峰葡萄为例,统一打上“南望”品牌后,市场每公斤价格近6元,比原先高了一倍,但客商还是慕名而来。


出路三: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浦城县宏远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是闽北为数不多从事柑橘罐头加工的企业。宏远加工的柑橘罐头全部销往欧盟、美国等地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只加工2000多吨产品。


  即使这样,在如今柑橘“卖难”形势下,宏远依然“吃进”了本地柑橘4000多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较为严峻的柑橘销售形势。


  据了解,闽北真正从事柑橘深加工的企业,目前只有宏远一家,并且还不是“全职”加工企业。


  去年末,顺昌部分蜜橘本该销往浙江黄岩、金华一带的罐头加工企业,由于市场日渐萧条,这些企业缩减产能,只收购本地柑橘。“自己没有深加工企业,对外依存度大,往往无法掌握主动权。”廖建平深有感触。


  据了解,一家年产2万吨的果汁生产企业,就能“吃掉”14万吨柑橘。有关人士认为,如果闽北能引进柑橘深加工企业,适应市场消费潮流,提高柑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延缓销售期,在果实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上取得突破。这无疑可以缓解柑橘“卖难”的局面。


  但是,闽北现有柑橘品种结构,并不能满足柑橘深加工需求。王火生说,柑橘深加工需要特定的柑橘品种,例如果汁类加工企业,需要雪柑类柑橘;而柑橘罐头则要蜜橘。目前,闽北柑橘品种较杂,大多以鲜食类柑橘为主,品种并不适合加工。


  而缺少适合深加工企业的原料定向栽培基地,也是闽北迟迟无法引进大型深加工企业的原因。据了解,闽北蜜橘约占柑橘总产量的30%,其中只有近10%可以加工,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原料的需求。


  关于引进深加工企业,业界似乎举棋不定。目前还停留在是先引进企业还是先培育种植的争论上。“没有深加工企业,地方想大力发展加工型品种,有后顾之忧。如果没有培育基地,量上不去,企业也不愿进来。”王火生说,需要两手同时抓,前提是政府必须积极加大扶持、培育力度。


  此外,还认为闽北作为我省柑橘主产区,应逐步建立大的仓储、交易平台,研究柑橘保鲜技术,延长柑橘销售期。


  记者了解到,顺昌县已在着手谋划于明年建立一个集柑橘果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柑橘果品集散地,同时发展产品分级包装企业30家,使商品化处理率达到80%。


  据了解,去年顺昌柑橘节期间,顺昌农业局与浙江巨大集团协商,引进一个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1000万公斤的综合性果品加工项目。“由于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项目建设被迫延迟。”王火生说。


  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链条的延伸,显然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反思,而有无改变的勇气,能否彻底告别行之经年、因循守旧的发展模式,是闽北柑橘业突围的关键。


新品推广


  顺昌“红橘”走俏市场


  洋口镇白沙村,坐落于顺昌县城北面,富屯溪畔。鹰厦线铁路自北向南横贯村落,村民刘永华的房子就在铁路旁。房屋对面的山头满目青翠,那是他栽种的20亩红肉脐橙。


  “今年产量7500公斤,已经全部被订购了,按当前批发价算,能收入7.5万元。”去年12月25日记者走访时,刘永华介绍道。由于红肉脐橙市场行情好,不少果农都找他买苗,仅卖果苗一项,他便赚了几千元。


  2003年,刘永华试种了第一批红肉脐橙,“前年开始挂果,3000公斤卖了近3万元,供不应求”。尝到甜头的刘永华,索性将自家20亩果园都改种了红肉脐橙。“今年将有400棵果树投产,产量肯定会提高不少。”刘永华说。


  顺昌去年柑橘产量约12万吨,如今还有1.2万吨蜜橘积压,而总产量约7.5吨的芦柑,目前仅售出1万吨。正当众多果农陷入“卖难”的泥潭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用订单表达了他们对顺昌红肉脐橙的肯定。


  “红肉脐橙外观美丽,果肉绯红,富含β-胡萝卜素,口感好,是它走红的原因。”顺昌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木松说。不仅是红肉脐橙,记者发现,包括红心柚在内的“红橘”产品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


  在当地,红心柚被广为人知的是,在2006年11月的温州农博会上,每粒售价20元。前年更成为闽北首个进入国宴的柚类水果。顺昌农业局于1998年引进红肉脐橙、红心柚,历经10年试种发展,如今顺昌红肉脐橙种植面积1万亩,投产2000亩,去年产量150万公斤;红心柚种植面积6000亩,投产1000亩,去年产量200万公斤。


  顺昌县农业局局长王火生说,红心柚和红肉脐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顺昌农业局已经在着手促进果农和农业公司开展商业合作,“我们通过宝山绿园等农产品开发公司,针对红肉系列产品开发了五个不同类型的精包装体系,提升了产品品位,提高了附加值,让农民得到了实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