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的几种病害的防治

2010/8/25 20:48:54

枸杞属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枝条细弱,弓状弯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纵条纹,棘刺长0.5-2厘米,生叶和花的棘刺较长,小枝顶端锐尖成棘刺状。叶纸质或栽培者质稍厚,单叶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楔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栽培者较大,可长达10厘米以上,宽达4厘米;叶柄长0.4-1厘米。花在长枝上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在短枝上则同叶簇生;花梗长1-2厘米,向顶端渐增粗。花萼长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齿裂,裂片多少有缘毛;花冠漏斗状,长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骤然扩大,稍短于或近等于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顶端圆钝,平展或稍向外反曲,边缘有缘毛,基部耳显著;雄蕊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丝在近基部处密生一圈绒毛并交织成椭圆状的毛丛,与毛丛等高处的花冠筒内壁亦密生一环绒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弯,柱头绿色。浆果红色,卵状,栽培者可成长矩圆状或长椭圆状,顶端尖或钝,长7-15毫米,栽培者长可达2.2厘米,直径5-8毫米。种子扁肾脏形,长2.5-3毫米,黄色。花果期6-11月。


枸杞病毒病防治


症状特点


全株受害,顶部症状尤为明显,病株叶片出现轻花叶,变小,畸形皱缩,叶面不平展,全株生育不良。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病毒。毒源包括枸杞(枸杞属)病毒[Lyciumvirus]、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黄瓜花叶病毒(CMV)等,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病原病毒可在枸杞或田间其他茄科植物上存活越冬,借助蚜虫和汁液传毒。另据报道,马铃薯Y病毒在枸杞上可产生局部坏死斑,并可借助一种叶螨[Tetranychus tetarius]传毒;马铃薯X病毒还可由马铃薯甲虫和菟丝子传毒。任何有利于虫媒繁殖、传毒的环境条件的存在,皆有利于本病发生。农事操作也有利于汁液接触摩擦传毒。


防治方法


(1)注意从无病田和无病株上选取插条作繁殖材料。(2)在进行农事操作前后,应用肥皂水洗手和洗刷工具(如小刀等),以减少人为汁液传毒。(3)根据当地蚜虫迁飞及活动情况,及早进行避蚜、诱蚜和药杀,以减少蚜虫传毒。(4)发病后及时挖毁初发零星病株(注意操作前后用肥皂水洗手及工具),并喷施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或磷酸二氢钾+尿素+黑皂(或洗衣肥皂)按1∶1∶0.5~1配成的1000倍液,喷3~4次,隔10天左右1次,喷匀喷足。


枸杞灰斑病防治


症状特点


枸杞灰斑病主要危害枸杞叶片,果实亦可受侵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较细小,长径2~4毫米不等,斑边缘褐色,发病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病征表现为暗灰色霉(病菌分孢梗与分生孢子),以叶背斑面为明显。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惟褐色斑点有时稍下陷。


病原及发病特点


枸杞灰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枸杞尾孢菌[Cercosp alycii Ell.et Halst.]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果实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风雨传播,从寄生表皮侵入致病。高湿多雨的年份有利于发病。植地低洼潮湿,土壤缺肥或肥水管理不善致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皆易降低植株抵抗力而易感染病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尚缺调查。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引种和寻找抗病良种,我国栽培的枸杞有两种类型:一为叶用枸杞(含细叶枸杞和大叶枸杞两种),以食叶为主,作为蔬菜栽培,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两地,以插条繁殖,一般不开花结籽(华南地区栽培多在12~1月插,长江、黄河流域栽培多在3月插);一为药用枸杞(或称宁夏枸杞),以采集种子和根皮供药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宁夏、内蒙古等地,作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栽培。近年还引进美国枸杞(果大、着果密、种子少)。各地应因地制宜引种试种,并加强观察调查,以尽早选出适于当地需要的抗病高产良种。(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促植株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增强抵抗力。(3)对叶用枸杞,结合防治叶霉病,还可喷施56%靠山水分散剂800~1000倍液,或50%施保功800~10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湿粉6O0倍液,或70%甲福可湿粉800~1000倍液,2~3次,隔7~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


枸杞灰斑病防治


症状特点


枸杞灰斑病主要危害枸杞叶片,果实亦可受侵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较细小,长径2~4毫米不等,斑边缘褐色,发病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病征表现为暗灰色霉(病菌分孢梗与分生孢子),以叶背斑面为明显。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惟褐色斑点有时稍下陷。


病原及发病特点


枸杞灰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枸杞尾孢菌[Cercosp alycii Ell.et Halst.]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果实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风雨传播,从寄生表皮侵入致病。高湿多雨的年份有利于发病。植地低洼潮湿,土壤缺肥或肥水管理不善致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皆易降低植株抵抗力而易感染病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尚缺调查。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引种和寻找抗病良种,我国栽培的枸杞有两种类型:一为叶用枸杞(含细叶枸杞和大叶枸杞两种),以食叶为主,作为蔬菜栽培,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两地,以插条繁殖,一般不开花结籽(华南地区栽培多在12~1月插,长江、黄河流域栽培多在3月插);一为药用枸杞(或称宁夏枸杞),以采集种子和根皮供药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宁夏、内蒙古等地,作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栽培。近年还引进美国枸杞(果大、着果密、种子少)。各地应因地制宜引种试种,并加强观察调查,以尽早选出适于当地需要的抗病高产良种。(2)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促植株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增强抵抗力。(3)对叶用枸杞,结合防治叶霉病,还可喷施56%靠山水分散剂800~1000倍液,或50%施保功800~10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湿粉6O0倍液,或70%甲福可湿粉800~1000倍液,2~3次,隔7~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