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计划密植的好处和方法

2008/6/21 11:23:23

  果树的栽植密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都是沿用传统“稀植;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又争相推广“密植”。实践证明:“稀植”,单位面积植株少,早期浪费土地、空间和光能,单产低;“密植”,特别用乔化砧的高度密植,虽避免了“稀植”早期的缺点,但由于密度过大(如苹果用1.5米×2米,柑桔用1米×1.5米),还只在初果期就密不通风,枝条伸展不开,都齐往上窜争夺空间和阳光,造成果小质劣,产量陡降,树体未老先衰,还没进入盛果期就枝枯而死。


  事实证明这两种密度都不可取。只有合理密度,适应所栽树种、品种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才能避免前述两种密度的弊端。同时,在用合理密度时,我们根据幼树期树体小、行间宽、空地多、空间大的实际,采用“计划密植”,既利用了“密植”和“稀植”二者的优点,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也不影响“合理密度”的效果。


  “计划密植”的好处:一是能提高早期土地、空间和光能的利用率;二是早期植株比合理密度多一倍,能显著提高早期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增大行距,又不影响中后期枝条伸展、光照、产量和果树寿命。


  “计划密植”的做法是,把合理密度的行距缩小一半,增加一行临时株,待其封行后移去或伐去增加行,即成常规合理密度。如在土壤疏松肥沃的平地上种苹果,建园时用4米×2.5米的株行距定植,亩栽66株,待其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变成4米×5米、亩栽33株的常规密度;梨定植时用4米×3米,亩栽55株,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变成4米×6米,亩栽28株,即成合理密度;椪柑建园时用3米×2米的密度定植,亩栽111株,封行后移去增加行,又变成了3米×4米,亩栽55株的合理密度。


  增加行的配置有通行式和中心式两种,如图。通行式,即株对株、行成行地增加一行。好处是管理方便,缺点是封行早,影响光照;中心式,即在行间4株树的中心配置一株。好处是封行较晚,光照较好,缺点是管理不便。


  用“计划密植”,一定要与将来间移后的密度相统一,不然随意加密,将来移去一行显得过稀,不移去又影响通风透光,不好解决。(云南农大)


  摘自:2007.01.11.3版《云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