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联防琯溪蜜柚桔实雷瘿蚊

2008/6/22 16:36:59

  温度在20-29℃,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其繁殖发育


  春夏季雨量多,湿度大,极利于蜜柚桔实雷瘿蚊(果农称为“红蛆”、“红虫子”,以下简称雷瘿蚊)的第一代成虫羽化。特别是海拨450米以上的山区果园,雾重、雨多、湿度更大,雷瘿蚊的第一代成虫成活率高,第一代为害严重,造成落果多,严重园株受害率超过75%以上。2005年以来,雷瘿蚊已成为山区柚园主要危险性虫害之一。


  一、为害状况


  国内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均有分布为害。能为害柑、桔、橙、柚、香椽等果实。雷瘿蚊以幼虫为害蜜柚的白色层(中果皮),不食害果肉,被害果的虫孔周围呈黑褐色,附有流胶物,果皮内虫道弯曲呈红褐色,并有红色粉末状物。被害果外观呈不均匀未熟先黄而落果。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毫米;翅展3.5-4毫米,腹部褐红色,雄成虫体小于雌成虫,长1.8-1.9毫米,翅展2.6-3.3毫米。卵:长椭圆形,初呈白色半透明,孵化前出现红色点状。幼虫:初孵时白色透明,成熟时幼虫体长5毫米,呈纺锤状,体呈红色,善弹跳。蛹:长约4毫米,外被黄褐色丝茧,体红褐色,近羽化时呈褐色。


  三、生活习性


  雷瘿蚊在平和县霞寨镇一年约可发生4代,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幼虫入土越冬,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整齐。成虫不具趋光性,对香精油有趋性,成虫飞翔能力仅10-15米,雌成虫寿命2-5.5天,雄成虫2-3天。成虫羽化后3小时开始爬动出土,羽化后当晚交尾,雌成虫交配后即停息在果蒂附近表皮或果实背光处表皮产卵,每头成虫产卵50-100粒。卵孵化后幼虫开始蛀食果实白皮层,被害果虫孔先出现水渍状斑点,再出现黄褐斑且中央出现小针孔,然后出现黑褐斑且中央出现较大针孔,最后虫孔连合或虫果脱落。果实上一虫孔有1-4头幼虫,有一果多孔,一果幼虫多达300-400头,最多一果达1600头。幼虫老熟时沿着蛀孔爬出果外弹跳入土造土室化蛹,化蛹处在表土层3-5厘米外,蛹被有黄褐色丝茧。


  四、发生条件


  雷瘿蚊在多雨多湿条件下,温度适宜时多发生,高温干旱即不利发生。温度在20-29℃,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其繁殖发育。冬、春雨水多利其发生,杂草多,荫蔽、潮湿、周围杂树多的果园发生多。果园通风透气好,排水好,修剪合理,阳光充足的发生少。


  近距离传播靠成虫飞翔。个别幼虫可随其他昆虫传播。远距离传播有运输带虫果实;带虫果实随水流;苗木带虫源土壤等方式。


  五、防治措施


  冬、春季清除果园杂草,每亩撒施石灰50公斤,排除积水,并浅耕松土,破坏化蛹土室,消灭越冬虫蛹,减少虫源。搞好合理整形修剪,防止果园荫蔽,增加果园通风透气能力。


  春季成虫羽化出土前,即花蕾露白前地面施毒土,每亩用3%克百丹5公斤、3%米乐尔颗粒剂5公斤或10%益收宝4公斤,混合细沙土30公斤撒施全园杀蛹;于谢花后幼果期每亩用50%辛硫磷500倍液喷洒地面及梯壁。


  树冠喷药防治,主要防治第一代和第二代,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灭扫利2000倍液于花蕾期(开花前)喷布。开花期再喷一次。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果定果期用敌敌畏800倍液或敌百虫600倍液防治,兼治食心虫。


  9月上旬至10月可用敌敌畏800倍液(或敌百虫600倍液)加0.2%机油乳剂。


  及时捡拾受害虫果深埋地下1米深,减少越冬代虫源。用药防治时,最好连片联防。发生较重的果园,在5月定果期喷药后,采用套袋护理。 
  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农业站 周水顺 周添才

相关信息
  • 连片联防琯溪蜜柚桔实雷瘿蚊 20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