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防治并举灭飞蝗

2008/6/22 16:38:53

  在大旱之年,我市加大对东亚飞蝗防治力度,尽可能减少东亚飞蝗对甘蔗、秧苗的危害,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确保糖厂有足够的加工原料。


  儋州市进入飞蝗高峰期


  据了解,目前儋州市已进入飞蝗高峰期。据儋州市植保植检站对各蝗区镇、农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市东亚飞蝗面积达9万亩,达标面积为3.8万亩。一般虫口密度3—15头/平方米,最高密度500—1000头/平方米。田间虫态比例以蝗蝻为主,1—2龄蝗蝻占23.7%,3—4龄占43.2%,5龄占21.1%,成虫占12%。主要分布在海头镇的洗米地、岭地、红坎村,排浦镇的春花、瓜兰村,王五镇、峨蔓镇、光村镇、雅星镇、白马井镇及农垦新盈农场、八一总场五分场等。发生地点主要在甘蔗地、水稻田、荒草地及路边田梗等,危害甘蔗甚至秧苗。


  飞蝗发生原因及发展趋势


  在儋州市海头、排浦等主蝗区镇,今年1—6月几乎没有降雨,旱情十分严重,过度干旱使第一、二代飞蝗虫卵孵化受到抑制。7月下旬以后,飞蝗发生具有新特点:


  一是发展迅猛。七月下旬儋州市飞蝗发生面积仅3万亩,处于平稳发展态势,7月29日,受“天鹰”热带风暴影响,儋州市普降大雨,土壤湿度十分适宜蝗卵孵化,今年一、二、三代虫卵及往年的有效卵均集中孵化出土,出现暴发的严重情况,发生面积猛增至目前的8万多亩。


  二是虫口密度高,且群居型蝗蝻团伙多。如王五、海头、八一、雅星、排浦等一些老蝗区大面积的丢荒地,宿根蔗地虫口平均密度高达30—50头/平方米。


  三是老蝗区新蝗点多,如王五、排浦、雅星等,新增加了20多个蝗点。


  总之,从目前儋州市飞蝗发生情况及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分析,目前,儋州市已进入飞蝗高峰期,预计最高发生面积将达10多万亩,达标面积6.5万亩,且有由西部向中北部发展的趋势(如北岸峨蔓等镇已有发生),严重威胁儋州市中北部20多万亩水稻、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安全,蝗情紧急,形势十分严峻。


  防治并举灭飞蝗


  面对蝗情,儋州市各部门、镇、农场、糖厂紧密配合,加强领导,认真执行省厅、植保站制定的防治策略,即“稻田防治为中心,蔗地防治要抓紧,坡地防治以挑治团伙为先”。在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狠抓东亚飞蝗监测和防治两支队伍的建设,对密度高的发生地块进行防治,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展开了防治东亚飞蝗的歼灭战。


  首先,狠抓农业防治。儋州市利用降雨时机,组织发动群众加紧翻犁荒草地、宿根蔗地,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储水抢插晚稻,减少飞蝗为害。


  同时,采取化学应急防治。据市植保植检站初步统计,我市防治飞蝗面积共4.5万亩,其中农业防治1.3万亩次,化学防治3.2万亩次。每天出动劳力2000多人次,出动车辆45辆次,动用150多部机动喷雾器,杀灭飞蝗,防治效果达70—80%。
  (来源:海南农业信息网 作者:夏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