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小实蝇综合防冶策略

2008/6/22 16:40:52

目前,正是广州地区芒果、蒲桃、莲雾、杨桃、番石榴等热带、亚热带果树的开花结果的时候,也是桔小实蝇(本地农民俗称针蜂)第1和第2代发生期。桔小实蝇的成虫以蚜虫、介壳虫分泌的蜜露、树液、花蜜等为生。经监测,目前我省已开始出现,5月以后种群显著增加,6-9月为全年发生的高峰期,也是上述水果的成熟期,桔小实蝇对鲜果为害严重,甚者失收。经我们三年防治实践证明:由于桔小实蝇繁殖速度快,产卵时间长,每雌可产卵200多粒,但天敌少,卵的孵化率高,因此及早防治桔小实蝇的第1、2代对于全年的防治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桔小实蝇终年可见,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凡栽培之桨果类均可遭其为害,甚至连龙眼也见受害。温度对桔小实蝇各虫态的发育、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2003年上半年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桔小实蝇的种群数在6月份迅速窜升,其密度比2001和2002年同期都要高(如图1),但7月份的高温,月平均温度达到30.4℃,极端高温为37.8℃,延续达15天,8月份的极端高温也达到37.6℃,均超过了桔小实蝇卵、幼虫、蛹发育之适温,高温不利于桔小实蝇的发育,其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所以2003年后期的虫口偏少,为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发生高峰期,只靠喷洒农药防治桔小实蝇,即使3天喷一次也无法较好解决桔小实蝇的为害,只有综合防治才是最佳的选择。坚持以挂含毒引诱剂的引诱笼为主的防治桔小实蝇的策略,既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又能消灭害虫,是推行绿色果品的方向。利用引诱剂对雄虫有强有力的诱杀效果,因雄虫数量的大量减少,雌虫找不到雄虫交配,受精卵大大减少,则无法产生后代,使田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直至无法造成较大的为害,控制损失在经济阈值以下。
  本文重点介绍灭雄防治法,至于引诱笼,目前产品种类繁多,效果不一。有些笼可挂三月才添一次药,以节约人力;有些笼可不添农药,引诱入笼的桔小实蝇只能入不能出,闷死于笼内(如图3),但引诱效果一般;使用更多的是引诱剂与少量农药混合或各加于诱芯的一头诱杀桔小实蝇。目前,为了便于推广应用,把矿泉水或可乐瓶改装成引诱笼(如图2),无论从经济、方便、效果几方面分析图2都较为上算。但瓶两侧的入虫口不能开得太大,免引诱入笼的桔小实蝇未受农药熏蒸或触杀便逃脱,口太大也会使引诱剂向外挥发快而持效短;但入虫口过小,引诱剂挥发至空间的气味相对小,在桔小实蝇大发生时,不足以吸引大量的雄虫入笼并致死。
  实践证明,在500-600毫升的矿泉水瓶,开口宜4×2.5厘米左右, 若2升的可乐瓶可开口5×3厘米左右,但两边的开口必须上下错开,免桔小实蝇从这边进又直接从另一边出来而降低杀灭效果。在田间悬挂引诱笼应挂在枝叶繁茂的枝条上,不要使诱捕器暴露于日光直晒之下,免引诱剂过快挥发而失效,以挂1.5米处为宜。桔小实蝇高峰期每亩约挂5个左右,其余时间(11月至翌年4月)每亩坚持挂1-2个,这样只要雄虫一出土就会被诱杀,而很少有机会去交配繁衍后代,田间的种群数量自然会下降。
  使用引诱笼每20天添加引诱剂一次,约1-1.5毫升,另一侧加毒杀剂马拉硫磷或敌敌畏0.3毫升。但如用图3的引诱笼可不加毒杀剂,因桔小实蝇只能入不能出,闷死于笼内。引诱笼内的诱芯,目前一般采用高密度海绵、纤维板、棉芯或压实的小棉团等,高密度海绵较厚密,引诱剂挥发慢,但可较持久使用,一月添加一次引诱剂效果尚好,但在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诱杀虫量不及纤维板诱芯。纤维板诱芯,由于较薄较疏崧,引诱剂挥发较海绵诱芯快,因而能较大量地诱杀雄虫。因此,我们建议在6-9月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使用纤维板诱芯,增大每亩挂笼的数目,以最大限度诱杀雄虫。在11月至翌年5月,虫口密较低,温度低较,适宜使用持效的海绵诱芯,减少挂笼数,节约用药也达到防治的目的。
  至于拾烂果、养鸡除蛹、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套袋、桔小实蝇高峰期适量喷农药等也是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