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袋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008/6/22 16:54:37

  果实套袋是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套袋的主要对象是苹果和梨。但在实践中由于技术操作不规范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套袋的效果。为此我们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供果农参考。


  一、果实套袋中出现的问题


  1.幼果脱落 套袋后3~4周出现幼果脱落现象。其原因是套袋前没有认真做好疏果工作,树体负载量大,枝果比和叶果比都不尽合理,营养不良使其落果。


  2.烂果 套袋后2~3周发现有些果烂在袋内,其原因是套袋过早遇高温所致。当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超过28℃的高温时,袋内温度已超30℃,这样就会使幼果严重灼伤,导致烂果或干缩。


  3.病虫果 由于套袋前没有及时打药,或者打药不够细致周到,留下隐患。遭病虫侵染的幼果被套袋后,病虫继续对其进行为害。


  4.畸形果 在秋季发现少数果的果形不正,甚至畸形,这是因为套袋时没有认真选果,套袋果发育不良。也有的是因为套袋时不小心,使果柄出现机械损伤所致。


  5.着色不匀 在采收时发现套袋的果实着色不匀,这是由于纸袋的质量不佳所致。


  6.其它 袋小果大,采前被果撑破。少数出现袋内积水,影响果品质量。


  二、对策


  1.认真疏果 落花后3~4周开始疏果,大型果一律留中心果,使树体负载量合理。对元帅系、富士系、金冠系等品种的枝果比要调整到4~5:1,叶果比应为50~70 :1,要把病虫果、畸形果一律疏除。对中长果枝的梢头果一般不予套袋。


  2.套袋前打药 在套袋前针对果园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治对象,选择相应的农药品种予以施药。通常情况下,在落花后以红蜘蛛、蚜虫、卷叶虫、早期落叶病等为主要防治对象,喷药时一定要细致周到。


  3.适时套袋 落花后4~8周套袋为好,白天气温稳定在22~26℃时最佳,气温达到28℃以上时不宜套袋,躲过高温后再套。对生理落果较重的品种,要延迟套袋时间,待“6月落果”之后再套袋。


  4.选用标准袋 目前生产纸袋厂家较多,有些是不合格产品,存在透光不好、防水不好、规格大小不一等问题。一定要使用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的合格产品。


  5.认真操作 套袋时要防止幼果或果柄发生机械损伤,纸袋的下端一角开口,防止袋内积水。


  6.适时除袋 在采收前20天左右先解除外层纸袋,再过5~7天将内层纸袋解除。除袋过早过晚对果实着色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