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景观过度密植可能“致命”

2008/6/17 15:48:25

  竹子四季青翠、秀丽多姿,是理想的园林绿化、美化材料,竹林景观更是成为近年来在房地产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然而有些初看效果还不错的竹林景观,三五年后却毫无生机,其原因何在?又该如何解决?
  难发新笋是症结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主任陈煜初解释,竹林的发笋量与密度成反比。然而,园林工程大都要求即时成景,栽植竹子后要迅速呈现出景观林的效果。为此设计师不得已只得选用高大竹类,种植密度也是一再加密,三五年后,当时种植的竹子老了、死了,而新竹却长不出来,当年蔚然成林的竹林如今只能是一片枯黄。
  陈煜初认为,不遵循科学规律,过密种植是减少竹林景观寿命的头号杀手。
  后期管理是关键广东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陈裕霞通过多年的科研和实践认为,“竹林即时景观和持续景观共存”这一矛盾可通过加强施工技术和后期管护来协调。在设计时为求景观效果可适当密植,但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绝不能在阴暗的地方和碱性土壤中栽植。同时还要因种施工,如丛生竹就要按丛起挖和种植。此外还要掌握好竹子栽植的最佳季节,应在竹笋出土前20天至30天,栽植成活后,后期管护也要精心。应及时喷水施肥,特别注意及时间伐老竹,促发新竹,保证新老竹的合理比例,促进新老交替。措施到位可适当弥补密植带来的不利因素,保证竹林景观的持续性。


  竹林种植过密,可营造即时景观,但后期难以为继。
  □本报记者骆会欣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