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牧草的筛选及在生态果园的应用研究

2008/6/30 15:34:13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的主要方向。98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把生态农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列为国家的发展方向,并将“南方丘陵红壤区”列入八生态建设类型区。此前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针对全国粮食生产和食物结构的状况,提出要“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由此可见,红壤丘陵区生态牧草的研究与应用,将成为推动未来该区生态和草食畜禽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生态牧草的产生背景与含义
中国中南部红壤地区面积达120万K㎡,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我省土地状况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现状表现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粮食的增产空间极为有限,但占全省总面积84.1%的山地资源尚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因此,必须从观念上和方法上寻找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为此,省委六届九次会议做出“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策,这势必引发山地新一轮业的开展。但是,过去我省在山地的农业综合开发中,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存在一些应吸取的教训。如近20年来,我省果树业生产发展迅猛,据统计,1996年全省果树种植面积已达50万h㎡,预计至2000年将扩大到67万h㎡,其中幼龄果园面积约20万h㎡。由于果园建设和生态保护严重脱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坏了果园生态造成大量低质果园、又因果品品质差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针对以上问题,从1989年开始,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ACIAR)与福建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合作,旨在利用澳大利亚的经验,开发低劣红壤地以发展畜牧业,但由于国情的差异,这个项目虽然在红壤改造、牧草引种与适应性筛选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在草原发展方面进展不多。总结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人多地少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与澳大利亚类似地区最大的不同与主要特点,因此这个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应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即多层次种植利用,牧草的畜牧功能应与生态保护功能并重。因此在总结多年来山地生态农业研究和牧草引进筛选利用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我们提出“生态牧草”这一新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态牧草”指的是既有生态保护与恢复功能,又有增进畜禽生产作用的草本植物。其生态功能表现为:作为生物措施,在丘陵山地开发中起到表土覆盖、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和防治流失的功能;作为绿肥,在果园(或竹、林地)套种或与作物轮作,通过生物固定(如豆科固氮)和养分富集(如生物富钾),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培肥地力的作用。其作为牧草的作用表现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可以适应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正常管理栽培下,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养分含量和较长的生长周期;可以作为某类或某种草食或杂食动物的饲料,且适口性较好;可以通过混播或加工作为牲畜的饲料成分或添加剂。
2.生态牧草的筛选与应用模式
2.1决明品系的筛选
1997年与澳大利亚热带牧草资源中心(ATFGRC)合作,引进豆科决明属(Chamaecrista)牧草42个品系,其中35个为C.Rotundifolia,3个为C.Serpens和3个C.nictitans,1个为C.pilosa,分别源自于巴西、巴拉圭、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等5个南美国家。根据二年引种筛选试验的结果,从早期建植、产量、越冬率、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特征等各方面加以综合评价,依据各种不同利用目的从中筛选出匍匐、半匍匐、直立3种类型6个品系。主要用于果园套种增加覆盖、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并为家畜提供丰富的饲草(表1)。


表1适于红壤区种植的决明优良品系


2.2其他牧草品种的筛选
红萍中心自89年在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UNE)和澳大利亚热带牧草资源中心(ATFGRC)资助下,开展为期10年的“中国南方红壤区牧草的引种筛选研究”,共从澳大利亚引入220多种牧草品种,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筛选出不同利用效果的生态牧草10余种适应性强、适口性好、产量高并具生态恢复和保护功能的牧草品种,并以福建省为主进行幅射推广,在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果园和观光农业园、发展草食动物、防治水土流失和培肥土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除决明品系外适合我省红壤丘陵区推广的其他牧草品种有:
(1)平托花生:豆科落花生属,学名Arachispintoi,茎匍匐,能节节生根,草层高30cm形成地毯式覆盖;多年生热带种,喜温暖、潮湿气候,遇霜地上部部分茎叶枯黄。较耐瘠、耐高铝,年产量15-25t/h㎡。适口性好。适宜观光果园套种或作绿化用途。但其生物量较低,只能用扦插繁殖,初始投入较大。
(2)白三叶:豆科三叶草属,学名Trifoliumrepens,主茎各节能产生多级匍匐茎,草层高30-45厘米。多年生温带种,喜暖、湿气候,夏季干热时,地上部枯萎,对肥力要求较高;适口性极好,营养价值高,年产量25-30t/h㎡。较耐荫,尤适果园套种或单播作饲料用。要求较高的肥水条件。缺点是越夏能力差,在闽北地区冬春可生长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