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型园林绿地营造的技术手法刍谈

2008/6/30 15:34:46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绿化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城市的绿化主要靠园林,包括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等。由于古代社会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其园林形式便走向近代,即公园,上海近代最典型的公园有复兴公园、虹口公园及公家花园等等。这种公园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可见其生命力。但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的发展,这种划定范围、收门票入园游玩的形式便渐渐地不适合人们的需求了。
曾记得在上世纪末,上海有好多公园纷纷破墙透绿,把围墙拆去,改为铁栅栏,让公园里面的绿化与园外共享。然而不久,这种做法仍满足不了人们对城市绿化的需求。因此,城市大型绿地这种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如今,城市大型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以上海为例,现今已有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家汇绿地(公园)、长寿绿地、黄兴绿地(公园)、华山绿地及古城绿地(公园)等等。这种绿地不但范围大(如延中绿地达23公顷),林木、草地、水面等一应俱全,而且不设围墙,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很受人们喜欢。而且由于这种绿地的出现,使城市绿化面积大大增加。如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从上世纪70年代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7平方米以上。从整个城市的人居质量来说,无疑大大提高了。
当今,城市大型绿地的迅猛发展,一个亟待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把城市大型绿地搞得更美,锦上添花。这也是人们所期待的。因此,笔者在此要说一说城市大型绿地设计中的一些手法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型绿地的组景;
二是大型绿地的地面、水面和道路;
三是大型绿地中的林木花草;
四是大型绿地中的建筑、雕塑和小品。
在此先说大型绿地的组景。组景是园林及室外环境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大型绿地宜分区,按照绿地形状、周围环境及绿地本身的功能进行分区,并分出主次,做到流畅。一般说,分区可有动、静之分,旷、奥之分。也可按照特征来分区,如林木、水面、草坪等等,并互相进行有机组合,统一风格。
在大型绿地的组景中,更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借景”、“对景”手法。
借景,在城市大型绿地中所借的是指绿地以外之景物,多为建筑物,有的城市有山,也可借山景。如上海古城公园,可以借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物。这些形象要在规划设计时确定,在什么位置、方向能看到它们,而且形象动人,构图完美。在设计大型绿地的茶室、休闲场所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借景。
对景与借景不同,对景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为景。如一个茶室,坐在茶室里看对面的一个亭子,是一个景,宛如一幅画;反之,若坐在亭子里看茶室,也应当是一个景。因此,对景就要求设计者重视绿地中景点的安排,切忌此景看彼景美,彼景看此景不美。
在组景设计中,不但要重视静态的景,而且要注意其动态,一路行走一路观景,景景入画。我国古代有“步移景异”之说,这种手法值得重视。有的建筑物,从各个角度看其形象相差无几,如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但有些建筑物则由不同的方向看去形象就会不同,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市府大厦,淮海路附近的花园饭店等。古人云:“安得帆随湘势转,为君九面写衡山”。这种手法值得吸取。
万一从有的景点看某个建筑,觉得形象不佳,这就可用“障景”手法,挡住那些不好看的形象。可用墙体、建筑物、树丛等,将它掩除;或在此做水面,人行不到,也就看不到不佳之形象。其实,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手法值得重视,在园内很少能看到园外之物。园内四周林木如今已长密了,几乎看不到园外之物,在视野中,只见一片绿色,令人感到似已远离喧嚣的大城市,置身于自然森林之中。此时,四周的空气也觉得格外清新,好象处于“氧吧”之中,令人陶醉。总之,借景、对景,包括障景,这些手法须重视,但更须活用。
古代造园手法仍大有用武之地,但决不能照搬照抄,须灵活用之。组景的好坏是大型绿地形态设计的命脉。大型绿地是当今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更应当是高质量的,令人喜闻乐见的。
与古代的园林和近代的公园不同,当今的城市大型绿地的特点,就是大而开放,因此它们的手法也就有所不同。这里要说的是城市大型绿地的底界面处理。
何谓底界面?人所处的空间,可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界面。《庄子·齐物论》中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就是说,人对所存在的空间总是以一个方盒子的形式来理解和认知的。底界面对人来说特别重要,人的起居、活动等等,总离不开地面。同样,城市大型绿地的底界面也很重要。这种底界面有好多形式,如草地、硬地、水面、路面等。当然还有坡地。在这里着重要讨论的是草地、硬地和水面的处理手法。
草地可大可小,其范围须用边界物进行交代(如树、路、房屋等)。小块草地(大约500平方米以下)的处理手法与公园中的草地处理手法无多大区别,而中国古代园林很少有整片的草地。草地上的草,须修剪整齐,不要高高低低,草的种类繁杂,否则有杂草丛生、荒芜之感。大块草地(大约500平方米以上)的处理手法,类似于西方传统的大型庄园中的草地手法。其实它们也有不同手法,一般说英国的处理得自然,包括地面坡度、林木和房屋的配置等,都显得自然;法国的处理得人工味浓,包括道路、林木等,讲究工整、对称,或做出几何图案,就像凡尔赛宫及维康府邸中的园林等,几乎都用这种风格。还有一种是讲究绿地的细部处理,这就是伊斯兰园林(包括西班牙的),很讲究细部。它们在总体上讲究对称布局,如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园等等。这是伊斯兰文化的风格,包括他们的建筑装饰和绘画,都是如此。“细密画”,就是他们特有的绘画艺术。
大型绿地的草地设计,首先须确定大小,然后做出风格。以上说的几种风格孰优孰劣?其实每一种风格都有优劣,但更须指出,切莫做得不伦不类。
草地除了草皮本身外,还须注意两点,一是轮廓形式,二是内部分隔。很大一块草地,人在一端看对面,几乎看不清其轮廓形态。这是视觉特征,好比一个大型湖面,如杭州西湖,你若站在平湖秋月处望湖对面的柳浪闻莺等处,几乎是一直线的湖岸;但其实那里的湖岸是很曲折的。若是小块草地,则边界的曲、直是很容易看出的。
再说草地分隔。草地面积大,上面须开小路。过去好多草地边上往往竖一块牌子,上写“不许践踏草地”,这其实是不妥的做法。要让人们不踩草地,应当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踩草地。大多数的人是想抄近路。如一块方草地,就要走对角线,这比走边近多了。那么不妨因势利导,就在这里做一条小路。有的人到草地上去活动,这其实也是正常的,也许出于人的亲自然的本性吧。不过这种踏青一般不会太影响草的生长,不像走路,总是走一个方向,一条线。草地上做小路,就是草地的分隔。这种分隔要注意的是路形,功能和形式都重要。还须指出,在同一个大型绿地中,这种小路要风格统一,不要有的直线,有的折线,有的曲线。
城市大型绿地的另一种底界面是硬地。除了草地,硬地也值得注意。当今好多大、中城市,晨练之风大盛,每天早晨几乎所有的室外公共场地都被用来晨练。太极拳、扇子操、各种武术等等,特别是上了岁数的人,几乎都出来晨练。有的找不到地方,只好在较宽的人行道上晨练。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大型绿地的一个功能吧。晨练就得有硬地。当然这些硬地还有其他功能,如举行各种活动。
硬地也须重视手法。城市大型绿地对人来说是以休闲为主的,因此其环境不要太严肃,而是要活泼自然。如果这种空间做成方的、圆的,中轴线对称,则对休闲是不妥的,而是要做得自然,注意形状的自然性,曲曲折折,给人有自在之感。当然这种自然不是做作,而是根据环境条件和人的活动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硬地的地面材料,可用天然石料、水泥块(或现浇)、地砖、砖块等。须注意的是地面的肌理。并成图案,多用四方连续图案。要注意的是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同时,整块大型绿地中几处硬地,若用统一的图案,则会产生整体感,切忌形式各异,风格不统一,变得杂乱。当然也可以有二、三种,交替出现,即变化与统一。或者图案一样,材料不同;图案不同,材料相同。设计者切莫低估这些细部,实际上它们对整块绿地的优劣也是很起作用的。
硬地还须重视边界的形态。一般说,要看与它比邻的是什么。如硬地边上是草地,可以不做边缘处理,硬地自然地终止,不做任何修饰,显得自然。有时做一些收头处理,如硬地边界是水边,则为了安全,须做一些围护之物,如做适当高度的短墙(为安全起见,此高度须按地面与水面的高差而定,高差越大,短墙应越高)。当然也可以做栏杆。这栏杆本身也是形象,若做得好,也可成为绿地的一个标志物。如杭州西湖边上的栏杆,用水泥墩,两墩之间用铁链条连起来,这个链的形状是曲线,很柔和,与西湖的风格十分配合。北京颐和园的栏杆多为汉白玉栏杆,在上面做出许多雕饰,这是因为它是皇家园林。
硬地边界也可以用灌木带来收头,这些灌木宜修剪得整齐,其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米,否则会产生封闭感。
大型绿地底界面还包括水面。绿地中须有水面,当然水面可多可少,可大可小;水面形状也可各种各样。一般说,水面聚,有汪洋之感;水面散,有不尽之意,各有各的美学效果。这种处理手法,也和古代园林的相仿,只是它更大型化,而且为开放性。杭州西湖大还是南京玄武湖大?其实两者差不多,但人们看起来是西湖湖面大,这正是因为它聚,没有什么分隔,只在北、西两边做了两堤(白堤、苏堤),分出两个狭小的里西湖和西里湖。玄武湖却不同,它在湖中有环洲、樱洲、梁洲、翠洲和菱洲,并用桥、堤相连,将玄武湖分割、遮挡,因此看不出它到底有多大。水面大好还是水面小好?这也须从大型绿地整体出发,不能说哪一种好。但是,水面只是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