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植物园林配置的几个问题分析研究

2008/6/30 15:35:16


一、植物配置概念
传统植物配置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但是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植物配置的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植物配置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广的意义。植物配置概念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强调视觉效果向强调视觉和生态的综合效果的转化,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也要适合时代的需求,在配置时要注重视觉效果和生态效益。
二、现状与趋势
植物配置,是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合理的搭配。合理的植物配置,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植物配置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乡土树种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立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配置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转向三维绿量的研究。
三、绿量与景观质量
绿量,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指所生长植物所占的空间体积,广义上还包括一切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乔木+灌木+草坪植物”的搭配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这种配置模式被人们误认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而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滥用。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等,还有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础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只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如人工营造热带森林景观,就是一种照抄照搬、不切实际的做法。
三、绿量与景观质量
绿量,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指所生长植物所占的空间体积,广义上还包括一切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乔木+灌木+草坪植物”的搭配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这种配置模式被人们误认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而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滥用。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等,还有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础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只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如人工营造热带森林景观,就是一种照抄照搬、不切实际的做法。


在学习国内外绿地建设的先进经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果只学到一些形式,而没把握其内容和实质,不结合本地的实际,这样的城市绿地建设将后患无穷。因为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过程才能形成一定规模,达到最佳生态环境效益。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活景观”,乡土味很浓,有形式、内容、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一味地将自然植物群落中的“乔木+灌木+草坪植物”的结构搭配,不考虑到园地大小,土壤的贫瘠程度,交通安全,视觉等而滥用,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植物的死亡。在经济上付出极大的代价,而在景观和生态效益上却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实际中,只有因地制宜,因园制宜,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以及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合理的配置,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与功能
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配置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道理。绿化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绿化率,追求视觉效果。有的将体积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窄的活动场地改成观赏草坪等等。这些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是好看不中用,有的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如:在丽水市区的大洋路上,以前都种了一些体积大,枝叶密的高大的龙柏、海桐等,造成了交通视线的阻挡,导致了一些交通事故。这种不合理的配置使得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应该值得人们去思考
五、科学性与艺术性
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等景观的构建,其区别在于他的生命特征,这也是植物的魅力所在。因此植物配置应该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续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的植物配置应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的要求。在施工养护上应具有科学性,同时还要对植物配置的效果进行预见,体现出艺术性。
六、建议及对策
1.对生态理论不能生搬硬套,特别是对植物生态理论的不结合实际滥用。要将绿量与绿地类型结合起来,考虑到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要素。
2.注重植物配置和地域性问题。多用本地树种,慎用外来树种,加强对外来树种的检疫、检测。
3.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到绿地的使用功能、性质、人的需求等各方面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