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栀子 >> 详情显示

山栀子药用功效

2007/9/12 14:43:00

【山栀子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栀子(《本经》)
【类别】果实类
【异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植物形态】山栀(《药性论》),又名:林兰(《谢康乐集》)。
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
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
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梭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
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桅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
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药材】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
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
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
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
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气微,味淡微酸。
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
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药理作用】①利胆作用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给予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有人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
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
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药愈多,减少愈显著(如结扎后每隔24小时口服1次,则结果甚为明显),尤其连续服用适量药物以后结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桅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 ,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②镇静、降压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栀子流浸膏,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而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对照则未见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过度疲劳者。
栀子煎剂和醇提取液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大白鼠和兔,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压作用,挣脉住射降压迅速而维持时间短,其降压部位似在延脑副交感中枢。
③抗微生物作用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栀子醇提取液对家兔及大白鼠离体肠管平滑肌,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
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毒性】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为31.79克/公斤,与镇静有效量比较,安全指数较小。


【炮制】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用主治-栀子的功效】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伤寒发汗、吐。
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
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普济方》) ⑦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
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
(《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
(《简易方论》)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
为丸弹子大。
空心茶、酒嚼下。
忌酒、炙煿。
(《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
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
空心食前分温二服。
(《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⒁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
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⒃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濒湖集简方》) ⒄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 ⒅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 ⒆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
水煎,日分三次服。
另取生银花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