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造林管理

2009/8/27 9:49:11

造林

       (一)用材林营造
    
       1、造林地选择:一般应选择Ⅱ地位级或中等肥沃以上的造林地。
    
       2、造林密度:水湿条件好的Ⅰ、Ⅱ地位级,适合培育大、中径材,初植密度不宜大,每亩100—160株为宜;立地较差的Ⅲ地位级只适合培育中、小径材,每公顷2250—3000株。
    
       3、抚育间伐:在Ⅰ、Ⅱ地位级林地,初植密度1500—2400株/公顷,10—12年应进行首次抚育间伐,采用下层疏伐,间伐强度25—40%,保留1050—1350株/公顷;间隔5—6年后进行第2次间伐,培育大径材保留525—750株/公
顷,培育中径材保留750—1050株/公顷。


       (二)木荷混交林营造


       1、造林地选择:为了提高林地地力和发挥种间生物效应,选择立地条件较差的Ⅲ地位级杉木或马尾松纯林,进行针阔混交,控制混交比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混交效果,亦可选择立地较好的Ⅱ地位级,混交林生长更快,效果更好。


       2、造林方式:有迹地更新,林冠下造林与飞播造林3种。
       在采伐迹地营造混交林,最常应用的是木荷与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混交。杉木、木荷混交林可同时造林。立地条件差的可营造松、荷混交林,可同时造林,也可先栽马尾松,过了3—5年后,立地环境有了改善,再套种木荷。杉木采伐迹地留萌条,套种木荷,也可形成杉木、木荷混交林。
       林冠下造林适用于各种次生林的改造。一般在次生林,先将杉木或马尾松进行疏伐,淘汰过密的劣株,均匀保留80—120株/亩,或杉木迹地伐根留1株萌芽条,“见缝插针”,混交木荷,形成混交林。
    
       木荷防火林带视立地条件。条件较好的Ⅰ、Ⅱ地位级,木荷或火力楠作为主、副防火林带。土壤较差的亦可选择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如茶树、油茶等与木荷混交。木荷造林最好与杉松带状混交,可增强林分的抗火性能,促进木荷成林成材。


    3、混交比例和密度:杉荷,松荷混交林一般造林后4—6年种间关系协调,7—8年后种间竞争明显。因此,营造杉荷、松荷混交林时以行间混交为宜。
    
       松荷混交林,立地条件好的初植密度2490株/公顷,混交比例松2:荷1,中等立地初植密度3000株/公顷,混交比例松1:荷2。杉荷混交林,Ⅱ类地,初植密度2505株/公顷,混交比例杉2:荷1。
    
       新造林地营造防火林带,株行距2×2m或1.5×2m,初植密度2505—3300株/公顷,防火林带宽度10—15m,行数4—6行为宜。
    
       营造混交林整地规格,Ⅰ、Ⅱ级立地,挖穴规格50×40×30厘米。Ⅲ级立地60×40×40厘米。造林季节以大寒至立春,越冬芽萌芽前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