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之乡”-山东济宁擎旗人

2009/10/18 20:21:08

素有“中国落叶乔木之乡”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是全国十大苗木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这样一位退伍军人,他戎装虽褪本色不变,带领群众在苗木市场搏击风浪,使原本贫困的乡镇变为富甲一方的小康镇。他就是退伍军人、山东某预备役团二营预备役士兵刘中云。

    勤学苦练:从“乡娃子”到“技术通”

    上世纪70年代,李营镇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乱差镇。该镇由于土质不适合耕种,少数村民只好挖沙卖钱,年复一年,钱没挣多少,地里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沟壑坑塘。1984年,刘中云应征入伍,临行前村支书紧紧握着他的手叮嘱道:“孩子,好好干,学点本事回来啊!”列车开动了,回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破旧土房和乡亲们在田间耕作的佝偻背影,刘中云感受到了一种压力和期待。

    来到部队后,刘中云无时不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经常写信了解家乡的变化和需求,想方设法寻找致富的门路。一个周末,团里请来农科专家对官兵进行苗木培植技术培训,刘中云很感兴趣。经过咨询,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乡非常适合种植苗木,竟兴奋得一夜未眠,发展苗木造福乡亲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一到训练间隙和休息时间,刘中云不是捧着农科书狂“啃”,就是跑到团图书馆查阅苗木花卉方面的资料信息,还经过团里“特批”报名参加了驻地的农科专家讲座。当时,许多和他一样从农村跃入“龙门”的“乡娃子”都怀揣梦想,有的想入党考学,有的想立功提干,还有的想学技术或在部队发展,而他却始终念念不忘回到他那方穷困的“土旮旯”。

    由于表现出色,刘中云作为优秀学兵骨干被推荐去学驾驶。1987年,练就了一手好车技,掌握了先进苗木种植技术的刘中云退伍回乡。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军人素养,他很快被一些企业“相中”,有的还给出相当优厚的待遇,可刘中云丝毫没有心动。看到家乡仍然十分落后,老支书当年的话语又在他耳边回响。

    艰难创业:

    从7亩地到700亩

    退伍回到家乡,刘中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村支书家,把自己想带领群众种植苗木的想法告诉了老支书。在村支书的支持下,刘中云动员了几个乡亲种植树苗。为引进优质苗种,他东拼西凑,四处筹集资金,甚至把父亲留给自己娶媳妇的钱都拿了出来。资金解决了,乡亲们却对他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不看好。刘中云明白,乡亲们最讲实惠,只有从这项投资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大家才可能接受它。“让我来第一个吃螃蟹吧!”刘中云暗暗说道。1990年,他在承包的7亩地上栽种了五千颗法桐、国槐、垂柳等苗木。

    然而,苗木种植并非刘中云想象般顺利。1991年4月,刘中云向皖南售出一批苗木,由于欠缺经验,苗木在运输过程中未得到及时护养,种植后出现“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993年9月,刘中云发现他的苗木枝桠上出现了不少白斑,当时他未请专家“把脉”,而是凭自己在部队学到的知识配置了农药,结果造成大片苗木枯竭。两次教训让刘中云明白了一个理:苗木种植必须科学育苗,而走科技育苗之路,必须讲求实际。为了掌握苗木的生长规律,他打起帐篷吃住在园林;为了弄清土壤的成份,他用嘴进行品尝;为了弄懂技术难题,他多方拜师。

    辛勤付出必有收获。刘中云当兵三种积累的大量苗木知识,加上几年的实践摸索,让他在科技育苗上如鱼得水。1995年刘中云注册成立了华云园林花木场,园林面积由7亩逐渐扩展到700亩,品种由单一的法桐、国槐、垂柳到紫叶李、玉兰、侧柏、五角枫等多系列,利润也从一年几千元跃升到年产值上百万元。

    刘中云的成功无疑发挥了“酵母”效应,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实惠,开始向他学习种植苗木。没有技术,他就手把手地教;没有资金,他就从自己的资金中挪;没有教程,他就自费订阅相关的报刊……善打“科技牌”的刘中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乡亲们传授扦插、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技术,他发誓要把乡亲们打造成“科技型”、“知识型”的新型农民。

    2004年,在刘中云的牵头下,“李营苗木协会”挂牌成立了,镇上像刘中云一样胸怀志向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制定完善了市场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并向苗农们“约法三章”。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李营苗木网”,帮助乡亲们了解市场行情,引导他们抓特色、打品牌;进行良种推广和技术成果共享,成倍提高了苗木产量和效益;处理权益纠纷,维护乡亲们的合法权益。协会成立以来,已有1200余户村民搭乘这一产业“快车”走上了致富路,以苗园为主导兴起的旅游、餐饮、垂钓以及建材加工等产业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达1200多个。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打工返乡的200余户村民已经在这里找到“归宿”,有的已经筹资开始苗木创业。

    回馈社会:从“小老板”到“企业家”

    “一棵苗木一担谷,一亩苗园一幢楼。”这句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恰好说明了李营苗木的市场价值。

    2008年奥运会前夕,李营镇在奥运主会场“鸟巢”及其他奥运场馆的绿化竞标中,凭科学的育苗技术、繁多的品种系列和扎实的市场信誉,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奥运比赛场馆绿化项目源的首选。当一车车、一队队挂着北京牌照的大卡车在李营排起长龙时,乡亲们笑着、忙着、乐着,把他们精心培植的法桐、国槐、合欢、白腊等苗木装上车,运往北京装点奥运会场馆。乡亲们都说,是刘中云的科技育苗为李营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李营绿了,10万亩苗园品种已发展到200多个;李营富了,过去是外镇的姑娘“宁肯守闺门,不嫁李营人”,现在都争着抢着嫁到李营来;李营名声响了,订单业务纷至沓来,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个人和团体络绎不绝。从这些带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身上,刘中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每次都是毫不保留的传授技术不计报酬,他说这不单纯是造福百姓,更是为国家的绿化、环保事业做贡献。

    饮水思源,富而惠人。这些年,刘中云凭借军人特有的坚韧和一颗感恩的心,把“擎旗人”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家乡北刘村修公路,他捐资10万元;乡里建学校和敬老院,他拿出20万。2007年,当得知镇上准备兴建苗木产业服务中心时,他主动找到镇领导,无偿将自己的一部分地让给了镇政府。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刘中云自愿捐款3次,累计13万多元。有人不理解,说他拿出去的比挣得还多。但在刘中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是一个大写的“爱”字,他宽大的臂膀扛的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一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