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常见灌木 >> 杜鹃 >> 详情显示

杜鹃疫霉根腐病分布与为害,防治

2007/12/4 12:03:00

1.分布与为害  杜鹃疫霉根腐病国外发生较普遍,在杜鹃花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美、英、日等国有报道。
  疫霉根腐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前的小苗及扦插苗。通常削弱寄主的生长势,发展严重时整株枯萎。该病病原菌寄主范围广,约900种以上,包括许多观赏植物,如杜鹃属、马醉木属、紫杉属植物,日本山茶、雪松、山月桂、白松、桧柏等。
  2.症状 疫霉根腐病侵染杜鹃的根系及根颈部。发病初期营养根先出现坏死,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展叶比正常植株迟,叶片变小,无光泽、发黄,老叶早衰脱落。发枝数量少,新梢纤细短小,比健株明显瘦小。主根和根颈受侵染均变为褐色腐烂,表皮常常剥离、脱落,地上部叶片凋萎下垂,全株枯死。
  3.病原  樟疫霉(Phythophtora cinnamomii Rands) 是杜鹃疫霉根腐病的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有乳状突起,38-84μm×27-39μm。孢子囊直接萌发,或形成游动孢子。厚垣孢子萌发需要体外营养。
  分离樟疫霉可以用玉米琼脂抗生素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组织分离,但成功率低。用引诱法从土壤中分离樟疫霉成功率高。具体做法如下:用苹果作诱材,先在苹果上用直径1cm的无菌打孔器打个洞(不要穿透)。孔内加入病土,孔口覆盖好后置于15-27℃条件下培养,5-10天后苹果发病进行再分离。用杜鹃花心叶作诱材,取5-50g的病土放入培养皿内,加入100ml的无菌水,将叶片浮在病土表面上,在20℃条件下培养1-2天,叶片即可发病。
  PH值低(3.5-4.0)抑制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喜湿,基质水势为0――1×105 Pa时游动得很快。
  4.发病规律 疫霉根腐菌以厚垣孢子、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无寄主时休眠体能长期存活。据美国报道,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84-365天。该病原菌由水流、病土、有病苗木传播。
  土壤温度22℃时最适于发病,土壤温度在15-28℃的范围内均可发病。
  土壤湿度是该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势在0 Pa左右时孢子囊最容易形成。土壤排水不良或淹水均能加重该病的发生。
  据美国报道,杜鹃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露地栽培品种中的“台湾”(Farmasa )、“科林”(Corrine)、“墨粒”(Murrash )及Rhododedrl poukhanense L. 杜鹃抗病性最强;温室栽培品种中Rose Greeley, Redwing , Chimes , Alaska抗病性最强。
  樟疫霉最容易侵染2-3年生以下的苗木及刚移栽的植株。因此,该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内。
  病植物残体多、苗圃多年连续种植杜鹃发病重。
  5.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彻底清除苗圃内的病残体;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连同周围的土壤一起移走,之后进行消毒处理。
  改善栽培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栽植杜鹃。无土栽培时可选用树皮(硬木树皮、松树皮)堆肥作基质,树皮与砂子的混合基质比泥炭和砂子的混合基质发病明显地降低。据分析,树皮中含有抑霉物质。搭棚栽培降低土壤温度;用硫酸铝和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重病地实行轮作。
  土壤和栽培基物的消毒。土壤和基物可以用太阳能进行消毒,也可以用热蒸汽消毒;土壤也可以用农药处理,常用农药有敌克松、氯唑灵等,灌施或和土壤混施。
  在不影响观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栽种抗病品种,尤其是老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