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地说,刺槐幼林的抚育管理主要包括除草、浇水、追肥、防虫(兔啃)、修枝和必要的间伐等项措施。
关于人工除草,我们认为造林后的头两年是必要的。其中头一年应该在6月初和农历立秋之前各除1次;第二年可只安排7~8月份1次除草。割下来的杂草要直接覆盖在树盘内。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我不赞成使用除草剂除草。
关于人工浇水问题,我认为这在辽西地区是不现实的。但是,倒是可以采取适当的保水措施,以抵御干旱胁迫。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属林地秸秆覆盖。这是一项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傻瓜技术”,不仅原料易得,林农也易于接受。与造林后的覆草一样,草的种类依然选用麦秸,采用全园覆盖的办法,于麦收后或入冬前实施覆盖,覆草厚度10~15cm。这样,经过连续两年覆草处理,林地土壤水分、土壤及地表温度、杂草情况、土壤肥力等都将出现可喜变化。
关于追肥问题,首先应该认定是必要的。但是就刺槐而言,追施何种肥、什么时候追、追多少?就大有文章了。通过试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刺槐对磷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可能与磷肥会促进根瘤发育和内生菌根的生理活性有关联。有资料表明:施磷肥4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5%;施磷肥2mg/100g,菌根侵染率为30%;不施磷肥,菌根侵染率仅为13%。生产中可追施磷酸二铵;施用量:造林当年100g/株,第二年200g/株;最佳追肥时间应该在树木年高生长速生期开始前,亦即在6月上旬前后。
关于防虫(兔啃)问题,我们的试验研究表明,刺槐苗期和造林当年主要注意防治刺槐蚜虫,危害很是严重,除此之外再没有需要防治的病虫害。防治刺槐蚜虫最有效的办法是在6月末或7月初大发生时喷洒浓度为0.067% 的“一遍净”或浓度为0.01%的久效磷。在辽西地区,刺槐幼树遭兔啃的问题的确很严重,特别是四倍体饲料型刺槐,平均被啃率高达83%以上,显示出被害的普遍率和严重性。我们调查发现:①啃斑底距地面高度在0~29cm之间(平均4.21cm),这可能与兔身高度及其攀援啃食角度有关,同时也与树木地径处树皮较为粗糙不无关系;②啃斑顶距地面高度在18~56cm之间(平均32.21cm),这个高度并非皆是兔子嘴部直接啃食造成的,大多是由兔子的啃食习惯(常常是在树干基部适宜啃食部位咬住树皮然后向上扯拉)造成的,平均啃斑长度为25.83cm;③地径较粗的树木通常不被啃食,至少不首先被啃食;④被啃食树木表现出明显的局部聚集分布特点,且早春季节啃食最甚;⑤防兔啃工作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研制出一种防兔啃树剂——涂抹忌物驱兔(鼠)配方——辣椒粉白涂剂:
配方:1kg辣椒粉+1kg生石灰+0.1kg硫磺+5kg水。
使用:将上述配料混合后调成糊状,在幼树基部30cm处向下涂抹,防效可达98%。
原理:凡兔鼠类皆忌怕剧辣物质。用于飞播造林的驱鼠(鸟)剂,就是以剧辣型朝天椒作为主要成分的,效果100%。树干通过涂抹辣椒粉白涂剂,山兔(鼠)啃食后会产生忌厌反映应,以后再遇到白色涂抹物可产生躲避效应。
注意:所选辣椒一定要用朝天椒,晒干后加工成粉;生石灰要选质优者,溶化后无杂质,呈细粉状。
关于刺槐修枝问题,主要是去掉竞争枝,对各类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处理,保留适宜的树冠长度,保持顶端生长优势,主侧分明,侧枝分布均匀,强弱均衡,通风透光,以保持林木的持续旺盛生长。1~2a生(树高在3m以下),冠高应占树高的3/4;2~4a生(树高3~6m),冠高应占树高的2/3;5~7a生,冠高应占树高的1/2~2/3。修枝宜在夏季进行(6月上旬~7月上旬),此时修枝具有伤口小、愈合快等优点,一般不再萌发大量枝条,有利于幼树生长。
关于间伐问题,刺槐林一般在栽植4~6a后,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出现大量被挤压的小径级木,甚至枯死木,需采取适时抚育间伐措施。目前生产上大都采用下层抚育法。抚育间伐后一般经过3~4a再度间伐1次。
对于四倍体饲料型刺槐,则需采取以下特别措施:①平茬。四倍体饲料型刺槐栽植翌年一定要平茬,即以地面为水平线将地上部分全部剪除。平茬的季节最好是在翌春农历惊蛰前后进行。平茬后再度萌生的四倍体饲料型刺槐生长速度快1倍,叶片长度也提高近1倍,从而大大提高了单株生物量。②采割。四倍体饲料型刺槐1a应采割2次,可根据情况在6、7月份进行第1次采割,萌发后生长迅速,且越割长势越猛。当四倍体刺槐长到1m左右高时,此时茎枝、叶、柄青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为收获适期。收割过早,产量低,养分含量少。收割过晚,茎秆变老,粗纤维含量高,营养价值递减,适口性差,消化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