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果实和穗轴,也能为害枝蔓和叶片。果实上发病,病菌主要从小果梗或穗轴侵入,病斑初呈水渍状、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然后病斑扩展并通过果刷蔓延到整个果粒,受害果粒腐烂,上面着生灰白色的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最后病果皱缩、干枯成为有明显棱角的僵果。果实前期发病(上浆前),病果易失水干枯,黑褐色的僵果往往挂在树上不落。这时易和房枯病相混淆。果实上浆后感病,病果不易干枯,碰撞时极易脱落。枝蔓发病,大多发生在从土壤中萌发出的萌蘖枝和受损伤的枝蔓以及新梢摘心处、果实采收后的果柄着生处。初发病时,病斑呈淡黄色、水渍状,手触时有粘滑感,随后表皮变褐、纵裂、韧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并呈乱麻状。有时在病斑的上端病健交界处由于养分输送受阻往往变粗或呈瘤状,秋天上面的叶片早早变黄或变红,对植株影响很大。无论病果、病蔓都有一种特殊的霉烂味,这是该病最大的特点之一。叶片受害,多在叶缘或破伤部位发生,病斑初呈水浸状、浅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轮纹,病组织枯死后易破裂。天气潮湿时,也形成分生孢子器,以叶脉两侧较多。
供应大量葡萄小苗,欢迎联系洽谈! 013116895198 (刘瑞庭先生)
病原
常见的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Speg.)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并有孔口。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着生在孢子器底部的丘状组织上;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或瓜子形、初无色,成熟时呈褐色,大小为8.9~13.2×6~8微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散落在上壤中的病残体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风雨、昆虫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媒介。雨水不仅把带有分生孢子的土壤颗粒飞溅到果穗和接近地面的新梢上,也是孢子萌发侵染的主要条件。因此,6月上、中旬降雨次数的多少和降雨量的大小决定当年白腐病来的早晚和轻重。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8月上为盛期。夏季高温多雨、尤其阴雨连绵的天气易造成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发病严重。白腐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如田间操作的机械伤、虫咬伤以及风害、雹害造成的伤口和小果梗的密腺、叶片的水孔、气孔等。都是病菌侵入的门户。
防治方法
①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②提高结果部位,50厘米以下不留果穗,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③合理确定负载量,新梢间距离不得小于10厘米,使架面通风透光良好。④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注意果园排水,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⑤葡萄生长季节勤检查,及时剪除病果病蔓;冬季修剪后,把病残和枯枝落叶深埋或烧毁,减少第二年的侵染源。⑥药剂防治。生长季节可喷 50%退菌特800倍液,50%多菌灵、苯莱特800~1000倍液, 50%福美双800倍液,70%代森锰锌和64%杀毒矾700倍液,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为提高药效,雨季可在药液中加入2000倍的皮胶或其他粘着剂。每公顷用药量一般在 4500公斤左右。全年一般喷8~12次。并要注意雨前喷药、雨后及时补喷,便可控制住该病的发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