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常见灌木 >> 葡萄 >> 详情显示

葡萄虫害--十星瓢萤叶甲和黑跗瓢萤叶甲

2007/9/20 20:22:00

十星瓢萤叶甲和黑跗瓢萤叶甲


分类、为害及参考图片
 
    十星瓢萤叶甲Oidesdecempunctata(Billberg),又称葡萄十星叶甲和黑跗瓢萤叶甲 Oidestarsata(Baly)。两种均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总科,萤叶甲科。
    两种萤叶甲均以成虫和幼虫啃食葡萄叶片和嫩芽,严重时将叶肉食尽仅残留叶脉。寄主有葡萄和野葡萄,前一种还可为害爬山虎和黄荆树。一般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普遍而严重。国内南、北葡萄产区均分布普遍。
 
形态特征
 
    十星瓢萤叶甲   成虫:体长9~14mm,卵圆形,背面隆起近半球形,似瓢虫,全体黄褐色;头小,触角线状,末端3~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前角略向前伸突,每鞘翅上有5个近圆形黑斑,略呈2—2—1排列,后胸腹板外侧、各腹板两侧各有1个黑斑,有时消失;雄腹末三叶状,雌腹末微凹入。卵:椭圆形,长约lmm,表面密布不规则小突起,初为黄绿色,渐变为暗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2~15mm,体扁而宽,近长椭圆形,土黄或淡黄色,除前胸和末节外,各节背面有2横列黑斑;除末节外,各节两侧有顶端黑褐色的肉质突起3个。蛹:体长9—12mm,金黄色,裸蛹,腹部两侧成齿状突起。
    黑跗瓢萤叶甲   成虫:体长12.5~14.5mm,体形与十星瓢萤叶甲相似,体黄色至黄褐色;头顶中央有1条纵沟;触角末端4节(有时5~6节)、后胸腹板、各腹板两侧以及足跗节为黑褐至黑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小黑点,有时消失,鞘翅上无斑点。卵:椭圆形,长1.5mm,表面有网状纹,灰绿至土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6mm,体黄色,中、后胸和各腹节具横褶,体表有排列规则的瘤突和刚毛,瘤突尖端黑色,体侧的瘤突呈三角形。蛹:体长9.5mm,裸蛹,腹末有1对锥状突起。
 
发生规律
 
    十星瓢萤叶甲   在辽宁、河北、山东、湖南、陕西、四川成都、湖北均一年1代;江西南昌2代,部分1代;四川重庆2代。均以卵在枯枝落叶下或根颈附近土中越冬;南方温暖地区可以成虫在土块、树皮等缝隙中越冬。在1代区,越冬卵于5月下旬开始孵化, 6月上旬为盛期,6月底幼虫陆续老熟人土化蛹,当年成虫于7月上、中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至9月中旬产卵越冬。在2代区,2代成虫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9月下旬。卵期约10天(越冬卵约240天),幼虫期20~30天,蛹期约10天,成虫寿命60~100天(越冬代成虫120—150天)。
幼虫自卵中孵出后,先群集在近地面的叶上为害,逐渐向上转移,3龄开始分散,白天潜伏荫蔽处,早晨和傍晚于叶面取食,有假死性。幼虫共3龄,老熟后人土在3cm深处筑土室化蛹。
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1天后出土,以每日上午6~10时出土最多,白天活动取食,喜阴蔽,怕强光直射,受触动时分泌黄色具恶臭的粘液,并假死落地。取食6~8天后交尾,交尾后8~9天产卵,将卵块产在树盘半径0.3m范围的土面上,尤以根颈处最多,每雌可产卵700~1000粒。
    黑跗瓢萤叶甲  在贵州省每年1代,以成虫在向阳灌木丛、石缝等处越冬。4月中旬当气温达81℃以上时出蛰取食,4月下旬始产卵,5月下旬孵化为幼虫,当年成虫于8月上旬至10月羽化,10月下旬气温低于8℃时潜伏越冬。成、幼虫的习性与十星瓢萤叶甲大体相似,不同的是将卵成堆产于老枝剪口孑L穴内,每雌可产卵600~700粒。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和翻耕土壤,杀灭越冬卵;化蛹期土壤中耕,可破坏蛹室。
    2.利用成、幼虫的假死性,振落扑杀;也可于初龄幼虫未分散前摘除有虫叶片。
    3.低龄幼虫期和成虫产卵前,树冠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 3000倍液或杀灭菊酯等。
    4.5月份在两种叶甲的卵孵化前施药,杀卵和初孵幼虫,阻止其上树为害。对十星瓢萤叶甲可用75%辛硫磷乳剂处理树盘土壤,每公顷7.5kg,制成毒土撒施后浅锄,也可施3%呋喃丹粉剂;对黑跗瓢萤叶甲可在枝蔓剪锯口涂50%对硫磷乳剂200倍液。


供应大量葡萄小苗,欢迎联系洽谈! 013116895198 (刘瑞庭先生)


Tags:葡萄病虫害   葡萄病虫害防治   葡萄病虫害的防治  葡萄病害的防治  葡萄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