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
分类、为害及参考图片
成虫、若虫为害葡萄新梢、叶片和幼果。被害叶片成水渍状失绿黄色小斑点。一般叶尖、叶缘受害最重。严重时新梢的延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小,卷曲成杯状或畸形,甚至干枯,有时还出现穿孔。被害的幼果,初期在果面形成小黑斑,随着幼果的增大而成为不同形状的木栓化褐色锈斑,影响果粒外观,降低商品价值,严重时会裂果。
形态特征
体长0.8~1.5毫米,体淡黄至深褐色,背面色略深。头部宽大于长,口器呈鞘状锥形,生于头下,内有口刺数条,适于穿刺和吸食。复眼紫红色,稍突出。触角7节。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后胸背面连合成长方形。翅透明、细长,端部较尖,周缘密生细长的缘毛。腹部10节扁长,尾端细小而尖,具有数根长毛,体侧疏生短毛。雌虫产卵管锯齿状,由第八、九腹节问腹面突出。雄虫无翅。
卵:初期肾形,后变卵圆形,长约0.29毫米,乳白色,后期黄白色。
若虫:淡黄色,与成虫相似,无翅,共4龄。复眼暗红色,胸腹部有微细的褐点,点上生粗毛。4龄若虫体长1.2~1.6毫米,有明显的翅芽。
发生规律
在华北1年发生3~4代,华东6~10代,华南地区20代以上,每代历期9~23天,夏季1世代约15天。北方多以成虫在未收获的葱、蒜叶鞘或杂草残株上越冬。春季葱蒜返青时恢复活动,为害一段时间便迁飞到杂草、作物及果树上为害繁殖。成虫活跃,能飞善跳,扩散传播很快,怕阳光,早晚或阴天在叶面上为害。蓟马多行孤雌生殖,很少见雄虫。卵多产在叶背皮下和叶脉内。卵期6~7天。初孵若虫不太活动,集中在叶背叶脉两侧为害,长大即分散,一般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有利于蓟马发生,高温高湿不利发生。
防治方法
1.天敌有小花蝽和姬猎蝽,对蓟马发生量有一定抑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
2.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加以处理,可减少虫源。
3.药剂防治:夏季葡萄生长受害初期,喷施5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6%杀灭菊酯3000倍液防治。也可在9~10月份和早春集中在葱蒜上为害时进行药剂防治,消灭虫源。
供应大量葡萄小苗,欢迎联系洽谈! 013116895198 (刘瑞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