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象甲,又名锈色棕象,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外来高危性检疫害虫,在东南亚地区严重危害椰子、油棕等棕榈科植物。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特殊气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易折断。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色红褐,体壁坚硬,体长30毫米至34毫米,头部延长成管状,咀嚼式口器,口器着生于头管先端;触角膝状,端部数节膨大,着生于头管前部侧端。卵长圆形,头端暗红色。
幼虫 体肥胖弯曲,无足,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至60毫米,蛹为离蛹。雌虫每次产卵百粒。幼虫期为14天至28天,刚羽化成虫先在蛹内停留8天至14天后才会钻出取食,并繁殖下一代。每年4月至10月为虫害盛期,幼虫孵出后即从伤口或生长点侵入,成虫具有迁飞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
危害症状
受害株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叶片黄萎,后扩展至中部叶片枯黄。植株受害,轻则树势衰弱;重则整株死亡。
防治难点
隐蔽性 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导致被害组织很快坏死腐烂。而不少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发现被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生长点及附近的茎干已坏死腐烂,严重时已无法挽救。
难度大 有不少棕榈科植物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
药物难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