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油松 >> 详情显示

油松幼苗立枯病研究

2007/12/8 16:44:00

摘 要:陕西关中地区油松幼苗立枯病的病原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sp.)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nis);4月中旬以前丝核菌占优势,此后镰刀菌占优势,交链孢菌不是主要致病菌。营养杯育苗较苗床条播育苗发病率低;优势菌出现的早晚与土壤温度有关,且大田土发病率>腐殖质土>河沙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多菌灵和3%硫酸亚铁的抑菌效果较好。
关键词:立枯病;病原菌;消长规律;药剂筛选;油松
中图分类号:S763.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1999)02-0052-04


Examination on conifer seedling damping-off


LIANG Yingmei TIAN Chengming GAO Aiqin YANG Junxiu
(Dept.of Forest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NWFC,Yangling,Shaanxi 712100)


Abstract:Pathogeny of conifer seedling damping-off is 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n sp.and Alternaria tennis in Shaanxi.The Rhizoction solani. is possessed of ascendant before the middle ten days of April,hereafter the Fusarium sp.is possessed of ascendant,the Alternaria tennis isn't mostly. The mutrition cup seeding is lower incidence of a disease than the drill seeding;Incidence of field soil>humus soil>sand soil.Indoor pesticides screening result indicates that badistan and 3% ferrous sulphate have good bacteriostatic effectiveness.
Key words:damping-off;pathogeny;epidemic;pesticides screening; Pinus tabulaeformis


  针叶树苗木立枯病(猝倒病)是苗圃育苗中的常见病害[1],严重时常造成毁灭性损失。我国自1953年尹莘耘开始松苗立枯病研究以来[2],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不同地区的立枯病发生及流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3]。但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地理条件及气候等因素的相关性较强,为此特对陕西油松幼苗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研究,为陕西的针叶树育苗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及样方设置
  试验地设于西北林学院苗圃的塑料大棚人工气候室和棚外的大田中。树种为油松,同时对落叶松也设立样地进行试验。苗床及各样方设置见表1和图1。


表1 油松幼苗立枯病调查试验设计


苗床
编号 塑料大棚育苗试验 大田育苗试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播种方式 营养杯  苗床条播  苗床条播
土 壤
类 型 腐殖质土 河 大 腐
沙 田 质
土 土 土


注:(1)1~6床的土壤用3%硫酸亚铁消毒,种子用1%高锰酸钾消毒,并催芽处理;
(2)营养杯规格为:直径4 cm,高12 cm,材料有纸和塑料两种。
 


 


图1 苗床内样方设置


1.2 试验内容
1.2.1 症状观察 从出现立枯病症状的第一株苗木开始,每隔2~3天记载发病情况,并采集病害标本,带回室内镜检,同时记载苗床内症状特征及消长时间,并对不同育苗方式、不同土壤及不同树种立枯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观察。
1.2.2 病原菌的显微镜检查 (1)病组织整体观察:切取1 mm病组织,低倍镜下观察,看是否有菌丝及孢子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2)病组织透明观察:切取病组织2 mm,放入等量的水合氯醛—苯酚中透明20min,然后镜检;(3)病组织内菌丝染色观察:切取病组织1 mm,放到载玻片上,用拨针撕开,滴4%高锰酸钾溶液1~2滴,火焰上通过几次后,冲去多余染色液,菌丝被染成褐色的为丝核菌。或用1%棉兰染色,可使镰刀菌菌丝染成兰色。
1.2.3 药剂毒力测定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的毒力。供试药剂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3%硫酸亚铁、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波尔多液(0.5∶1∶100和1∶1∶100)。
  供试菌种有: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sp.)和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各菌种和药剂浓度重复3 次,并设3 个对照,于25℃恒温培养48 h后检查菌落直径。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种类和症状类型
  陕西关中地区引起油松、落叶松幼苗立枯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镰刀菌、交链孢菌。
  根据观察,立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猝倒型和根腐型。从3月底至5月上旬猝倒型表现明显,尤以4月中旬为甚。5月上、中旬以后,根腐型居多。其中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其病部皮层颜色变为淡褐色,并成中空状;镰刀菌引起的立枯病,其感病部位颜色变深,病部较其它部位稍细并腐烂;而交链孢菌则使寄主感病部位变为墨绿色或黑色。
2.2 不同病原菌出现的频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塑料大棚人工气候室内,丝核菌、镰刀菌和交链孢菌出现的频度变化曲线呈锯齿状(图2)。从幼苗的整个发病过程来看,丝核菌的频度变化趋于下降,镰刀菌的频度趋于上升,交链孢菌很少,变化也无明显的规律性。从发病时间来看,塑料大棚中最早出现的是丝核菌,从3月下旬至4月底一直占主导地位,且发病很快,频度最高达100%;镰刀菌4月中旬至5月底,频度逐渐增加,从5月初开始超过了丝核菌,成为引起立枯病的主要病原,频度最高时达70.6%;交链孢菌不是主要的流行菌,频度最高时只有11.7%;优势菌种的频度变化及出现早晚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在大田试验中,由于环境等各方面因子的影响,其病原菌的频度变化随时间的增长时起时伏,这与大田温度不稳定、变化较大有关,但可以看出一定的变化趋势。镰刀菌从苗木开始发病时,就成为优势种群,且频度随时间变化趋于上升,范围为40%~80%;而丝核菌趋于下降,频度范围为9.5%~40%;交链孢菌最少,但比棚内有所增加,频度最高时达36%(图3)。大田中病害出现的时间要比塑料大棚晚近20 d,这与大田气温回升晚、病菌活动迟相一致。
 


 


图2 塑料大棚内不同病菌的发生频度
 


 


图3 大田中不同病菌的发生频度


2.3 立枯病与土壤、育苗方式的关系
  不同土壤、不同育苗方式与发病的关系的试验结果(表2),同一树种的不同育苗方式,立枯病的发病率显著不同(表2)。营养杯播种和苗床条播的发病率分别为4.2%和27.4%,营养杯播种比苗床条播的发病率降低23.1%,这是由于营养杯的壁对病原菌起了一个机械隔离的作用,使病原菌不易扩展与侵入根部。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病率差异也很明显。在育苗方式一致时,同一树种其大田土发病率为61.4%,腐殖质土为27.4%,河沙土为19.2%,其原因可能与土壤含菌量不同有关。


表2 立枯病与土壤、育苗方式的关系
 


项 目 育苗方式* 土壤类型**
营养杯 条播 腐殖质土 河沙土 大田土
发病率/% 4.2 27.4 27.4 19.2 61.4


注:*塑料大棚内、油松、腐殖质土;**塑料大棚内、油松、苗床条播


2.4 立枯病的苗床消长规律
  不同育苗方式的发病率的消长规律显示(图4),营养杯播种的油松3月29日发病,4月13~18日为发病盛期,发病末期为5月21日,发病时间为54天,最高日发病率1.2%。同时设样地观察发现,落叶松比油松稍晚1周播种,出苗迟。从4月4日发病,5月3日~5月6日为发病高峰,发病末期为5月21日,发病时间约为48天,最高日发病率1.2%。在不同土壤条播的油松苗(图5),以河沙土发病最早,最高日发病率是5.6%,发病期为46天;腐殖质土发病时间比河沙土晚5天,最高发病率为6.3%,发病期42天;大田土发病最晚,但最高日发病率为8.3%,发病期为30天。3种土壤发病末期均集中在5月24日~5月28日。不同育苗方式在温度高峰之后,都随之出现发病高峰期。但随着苗木木质化程度的增强,幼苗本身抗病性增强,从而有效抵御了立枯病的蔓延,此时温度虽适宜发病,但病害逐渐减轻直到停止发病。另外试验中发现每当苗床浇水过多过频时,病苗数也就相应的增加,说明针叶树立枯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图4 不同播种方式与发病的关系
 


 


图5 不同土壤与发病的关系


2.5 化学药剂室内筛选
  通过4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发现,不同药剂对同一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不同,同一药剂对不同天天苗木网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也有所不同(表3)。药剂对镰刀菌的作用效果为:多菌灵>硫酸亚铁>波尔多液>托布津;对丝核菌和交链孢菌的作用效果为托布津、多菌灵>硫酸亚铁>波尔多液。多菌灵和3%硫酸亚铁对3种病菌都有较好的效果。


表3  药剂筛选结果
 


  对照 托 布 津 硫酸亚铁 波尔多液 多 菌 灵
500x 800x 1% 3% 0.5∶1∶100 1∶1∶100 500x 1000x
丝 菌落直径/cm 51.0 6.0 6.0 11.0 6.0 24.0 14.0 6.0 6.0
核 生长直径/cm 45.0 0 0 5.0 0 18.0 8.0 0 0
菌 抑制百分率/% 0 100 100 89.0 100 60.0 82.8 100 100
镰 菌落直径/cm 11.0 9.5 10.3 8.7 6.0 9.5 9.0 6.0 6.0
刀 生长直径/cm 5.0 3.5 4.3 2.7 0 3.5 3.0 0 0
菌 抑制百分率/% 0 30.0 14.0 46.0 100 30.0 40.0 100 100
交 菌落直径/cm 7.2 6.0 6.0 6.5 6.0 7.0 6.4 6.0 6.0
链 生长直径/cm 1.2 0 0 0.5 0 1.0 0.4 0 0
孢 抑制百分率/% 0 100 100 58.3 100 16.7 66.7 100 100


3 结论与讨论
  陕西关中地区引起针叶树苗木立枯病的病原有丝核菌、镰刀菌和交链孢菌。症状主要表现为猝倒型和根腐型,3~4月猝倒型占优势,5~6月以后以根腐型为主。
  病菌出现早期以丝核菌为主,4月中旬以后以镰刀菌为主;交链孢菌发生频度较低,不是主要致病菌;优势菌出现的早晚与土壤温度有关,大田与温室的温度变化幅度相似,仅仅是时间稍有推迟。不同育苗方式中以营养杯育苗发病率较低,苗床条播发病率较高。土壤中的菌量与发病有关,一般大田土>腐殖质土>沙壤。
  药剂毒力测定显示对3种病菌都有效果的药剂是多菌灵和3%硫酸亚铁。①
作者单位:梁英梅 田呈明 高爱琴 杨俊秀  (西北林学院资源学院,陕西杨陵 712100)
     张宗  (澄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陕西澄城 715200)天天苗木网


参考文献


 1 李传道.森林病害流行与治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66~189
 2 尹莘耕.松类幼苗立枯病的研究.农业学报,1953,(3):293~319
 3 杨旺.森林病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