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的园林植物中,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如椰子树是南国风光的典型代表,而在北方城市中,槐树、白杨树则永远默默地代言它的精神。
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洪涝、干旱等恶劣的生长环境,已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其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外来树种,特别是在瘠薄的土地和城市垃圾山的绿化上,乡土植物更是被作为先锋树种来应用。
另外,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野趣天成、千姿百态,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城市园林,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
据调查,目前应用于西安园林绿化的树种有近300种,其中,常绿阔叶乔木18种,常绿阔叶灌木26种,常绿针叶乔木29种,落叶阔叶乔木125种,落叶阔叶灌木58种,落叶针叶乔木2种。
西安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古老的造林绿化习惯是:“左公杨柳灞河滩,槐树皂荚绕庄园。桃杏李柿进农田,核桃板栗上山间。松柏护村春常在,桐楸刺槐栽沟边。”
目前,西安地区乡土植物应用相对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较为古老的街区和主干道上,如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雁塔路、长安路以及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外的四条正街等,栽培品种是以国槐为主的少数几种传统的乡土植物,如国槐、苦楝和皂荚等。作为西安市树的国槐,高大古朴、冠大荫浓,花开时清香扑鼻,很受市民欢迎。但是在新建街区的绿化中,越来越多的外来树种“粉墨登场”。如近年来先后出现过丰花月季热、棕榈热、金叶女贞热、红叶小檗热等等,乡土树种在古城的绿化中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
西安地区植物资源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能开发利用,如临潼骊山的猬实和翅刺峨嵋蔷薇在欧美已广为栽培应用,而在西安城区,除过植物园里能见到它们外,在街区绿化中根本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另外,很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的乡土植物,因为缺乏足够的种源或者开发性研究和宣传不足,使其利用推广缓慢,也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如陕西卫矛、血皮槭、金线吊蝴蝶、蝴蝶荚迷等等,其花朵或叶色奇特美丽,树型优雅,但至今仍在山野中“沉睡”。
乡土植物因为常见,似乎总脱离不了土气和低档次,而外来树种却被贴上新奇和高档的标签。目前,我市一些园林设计者也存有此类审美偏见,加上一些绿化决策者不熟悉乡土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性,因此,很少将乡土植物应用到西安城市规划中去。
由于当地市场对乡土植物的需求量少,所以现阶段西安还没有形成乡土植物的需求市场。尽管乡土树种的繁育较为容易,但需求量少就没有苗木生产单位愿意培育,没有了种源,就不能在城市绿化中大量使用,如此已形成恶性循环。例如,2005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需要购买胸径15cm左右的乡土植物楸树,尽管数量不多,但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楸树种源,还是费了不少周折。与此相反,一些外来的“洋”树种尽管价格很高,但是种苗却很容易得到。
加强乡土植物普及程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当地绿化规划设计者和相关领导重视乡土植物,多多应用乡土植物。有必要在评选园林单位和园林住宅区时,为乡土植物制定一个硬性指标,若乡土植物达不到一定比例,则不得授予园林单位和园林住宅区的称号。另外,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植本地乡土植物种苗的生产。
其次,对一些重点绿化工程,如城市广场、行道树、街心花园和风景区的绿化设计方案要进行严格审验,在城市绿化中要明确要求必须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从而体现壮丽的西北风光,勾画出西安的绿化风格。
可喜的是,2005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的《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将西安市的基调树种定为久经考验的本地乡土树种槐树、榆树与已经扎根落户的外来树种白皮松、银杏、女贞等。而雪松、桧柏等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玉兰、合欢、杜仲等30多种乔木被确定为骨干树种,也将成为我市重点繁殖应用的树种。同时,规划还指出,西安市的市树和市花仍是1996年由西安市人代会通过的国槐和石榴。(文/图祁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