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特点--苏州园林叠山

2007/6/24 10:08:00

我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西汉初期已有了叠石造山的方法。经过东汉到三国,造山技术继续发展。据《后汉书》记载,梁冀“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曹魏的芳林园具有“九谷八溪”之胜。可见汉魏间园林已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一定面积内,根据需要来创造各种自然山景了。两晋南北朝时,士大夫阶层崇尚玄学,虚伪放诞,以“逃避现实”,爱好奇石,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为“高雅”,因而当时园林推崇自然野趣,成为一种风习。这是在汉魏园林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进行了更多的概括和提炼,然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唐、宋两代的园林,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但数量比过去增多,而且从实践到理论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受到绘画的影响,使叠石造山逐步具有中国山水画式的特点,成为长期以来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这样的假山,其组合形象富于变化,有较高的创造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所罕见的。这是由于古代匠师们,从无数实物中体会山崖洞谷的形象和各种岩石的组合以及土石结合的特征,融会贯通,不断实践,才创造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等意境。
    苏州园林多位于城市中,由于园林面积及其他条件所局限,叠石造山的方式也很有出入。其中规模最小的多在住宅的客厅或书房的前后庭院内,布置少数石峰,或累石为山,或依墙构石壁,或沿小池点缀少数湖石。小型园林的面积虽比庭院稍大,但布局仍不太复杂,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房屋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造假山作为园中主景。中型园林大都有山有池,与房屋、花木组合为若干景区,而在主要景区内设山峦洞壑模拟真实的山林。有些则于临水一面构危崖峭壁,或叠成高低起伏的池岸,其下再建石矶,钓台,使山水的结合更为紧密。体形高大的假山,为了扩大视野,往往在山上建造亭阁,以俯览园内或眺望园外的景物。山既可划分园景,又为增加园内宁静的气氛和降温,隔尘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于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亭榭,无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自房屋欣赏对岸的山崖树木,都是重要的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又收到良好的对比作用。在规模较大的大型园林,随着各景区和庭院的大小,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仅置少数湖石;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总之,苏州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都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手法,其中一部分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  造山与土石的关系
    园林中的假山不外土石构成,土与石的结合是否得当,不但影响造山的风格,而且和材料,人工具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假山的构造方面来说,各种土壤有其不同的摩擦角,超过这个角度便容易崩溃,因而用土造山不能太高,否则所占面积随之增大,而且形体臃肿,很难塑造雄奇、秀耸和其他复杂的形象。所以土石合用是技术上必然的要求。尤其是叠造洞谷崖壑,或在小面积内造较高的假山,用石的数量比一般假山更多。但在另一方面,用石过多则采石运石和叠石的人工,费用和时间都随之增加,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故土石的比例必须适当。
    汉代以来,人工造山虽多有记载,但具体情况语焉不详,魏晋南北朝起,统治阶级的园林往往建造大型的峰峦洞谷。如梁太清间(公元547~549年)肖绎(元帝)在江陵所造的湘东苑,石洞长二百余步‘注—,即是一例。北宋赵佶(徽宗)建艮狱,为重山大壑,其间错置崖峡洞穴,组合更为复杂。北宋洛阳诸园多以土山、水、竹为主。南宋吴兴诸园大部分利用自然环境,用石并不太多。降及明代,造山手法见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及《娄东园林志》的则多数叠石为山,内构洞窟,外列奇石。而明代末年计成所著《园冶》,除以专章详述选石外,对于园山、厅山、楼山、书房山、池山、峭壁山及峰、峦、崖、洞、瀑布的构造,分类列述特点,较为具体地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造山情况。
    不过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据清李渔《闲情偶寄》所载,“余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清康熙《嘉兴志》也说,“旧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可知清代初期的假山,因用石过多产生了若干奇矫而不自然的毛病。其次,选石、购石、运石和叠石所用的人力、费用和时间都很大,因此,李渔曾倡以土带石及土石相间的方法。和他同时的叠山家张涟(南垣)也主张“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缀之以石”。从实物方面来说,现存江南园林比李,张二人年代较早的有明万历末年张南阳所造上海豫园假山和嘉定秋霞圃,苏州艺圃、五峰园假山以及苏州洽隐园水假山(周秉忠所叠)等。可能和他们同时的有苏州耦园东部假山、无锡的寄畅园八音涧等。年代较晚的有清乾隆间戈裕良所设计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与常熟的燕园黄石假山。其中体形最大的豫园假山就是不见土的做法,其余诸例的石壁和洞谷等也都全部用石,仅在山顶和山后铺土便于栽植花木。至于现存苏州园林的假山,除上述诸例外,多数为太平天国以后所新建,少数就旧迹修理改造,其结构亦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明万历以来四百年间江南园林的假山以石多土少为其主流。不过这不等于说主流就是完美无缺点,相反,非主流亦有若干好作品,如苏州拙政园假山仅一处石多土少,其余三处皆石少土多,故能和池水树木相配合,构成较自然的风景。为说明方便计,现将苏州园林中假山使用土石的情况,分为如下四类:
    土山    不用一石而全部堆土的假山,多半限于山的一部分,并非全山如此,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西北角即是一例。
    土多石少的山    此类假山不多,以沧浪亭与留园西部的假山体形较大。此二山皆沿山脚叠石约高一公尺,再于盘纡曲折的蹬道两侧累石如堤状以固土。体形较小的有拙政园绣绮亭及池中二山,手法略同而用石较少,故山形更为自然。此外,以土石相间,略成台状,如张南垣所谓“乎冈小坂”的则有刘家浜尤宅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