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苏州园林门票的五十年

2007/7/3 17:47:00

     从塑料圆片到电子磁卡,从白色方块纸到精美明信片,五十年来苏州园林的门票历经变迁,成为后人研究苏州园林文化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近日在苏州园林档案馆看到这些折射历史文化光彩的园林门票,循着个中变化,仿佛隐约触摸到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及古典园林的发展轨迹。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八零年前上世纪五十年代


  随着苏州园林修复并向公众开放,园林门票也随之出现,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从节约成本、实用的角度考虑,因此当时的门票采用了制作方便、成本低廉的塑料制品,可反复使用。


  票面特色:最早的“入园券”是一种圆形塑料片,形似古时铜钱,中间有孔。入园券的颜色多样,用以区分不同的园林,例如虎丘为红色、拙政园为紫红色,沧浪亭为蓝色,而网师园则是绿色。当时每枚售价为三分、五分。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五年


  这一时期是苏州园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人们开拓视野的需求空前高涨,旅游意识开始萌生,苏州园林也从供当地市民参观转为面向中国乃至境外的游客。一九八二年以后,苏州园林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旅游高峰。据苏州园林档案馆的马伟民回忆,那些年留园一年的入园人次近二百万人次。


  票面特色:园林门票进入“纸质”时代,苏州园林第一次统一印制门票,各个园林开始把各自的特色景点和园林简介印在了门票上,门票色彩从单色向多色发展,票面上也出现了拼音。票价上升为零点一元、零点二元。从塑料圆片到正式的门票之间,还有一种过渡门票,那是各个园林自制的简易门票,一张白色的小方块纸上,简单地印着狮子林、怡园等园林的名称。


    一九八六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


  苏州园林不仅是吸引游人的景点,也成了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市场意识的增强使企业看到了园林门票的广告力量,由企业出资印门票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突破,如:一九八六年的留园门票背后,出现了苏州玻璃厂生产的“虎丘牌”各类保温瓶的广告。与此同时,旅游业的竞争初露端倪,园林自身增强了宣传意识。


  票面特色:门票印刷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九九二年,苏州市园林主管部门再次统一印制各园门票,门票首次系列化,尺寸较原先大,票上景点非常清晰,其中留园出了蓝、红、粉红、黄、绿五色一组的套票,每张价格为三点五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园”等字样陆续出现在票面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变得更为专业。在一九九七年前后,苏州古典园林评选世界遗产,宣传力度空前,因此各种材质的门票纷纷出现,以吸引眼球。同时旅游业竞争更趋激烈,以特色取胜成为各园林的共识,“世界遗产”成为一块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苏州园林也面临旅游与保护如何协调的新课题,一种持续至今的做法是,挖掘园林的人文内涵,组织有特色的活动造势,虎丘庙会、网师园夜花园、留园吴歈兰薰等。


  票面特色:一种专供旅行社使用的团体券开始出现,就是在普通的园林门票上加盖了一个“团体券”的章,券上没印票价。还有一些园林陆续推出特色门券,图案美观,色彩鲜艳,颇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并且这些门券也在不断变化。一九九七年前后,明信片、磁卡门票大量出现,拙政园、留园等门票上出现了世界遗产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