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秋风,一番“寒露”,上海人民大道两侧,银杏熟了。
北侧36棵、南侧41棵——这批经过精心挑选的城市绿化新秀,5年前定植,今年国庆前,果实累累缀满枝头。
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果实应该如何处置?除了人民大道两侧,上海市内逾百万株的银杏树,总价逾2000万的银杏果实,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市民私采漂亮果树遭到摧残人少事多绿化部门无力收摘
银杏是全球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它一身是宝,尤其是俗称“白果”的银杏果实内核,是“药食同源”干果。
正由于有了这一“诱惑”,使银杏成为许多市民的青睐之物。日前,街市、公园中,常发现市民自制长竹竿勾摘树上果子,连带攀折了树枝,使这些漂亮的银杏树遭受摧残。
著名园艺专家程绪珂听到这个消息,大为叹惜:“糟蹋了这些好东西!为何不能把它们利用起来?”
据市绿化(林业)局下属的公共绿化管理处和林业总站的专家提供的数据,上海迄今仅在市区公共绿地——行道树及公园栽培的银杏树就有66万棵之多。此外,市郊各区县集中种植的银杏约有35万株。市内外单位和居住区绿地,以及苗圃内的银杏苗还不计在内。估算这逾百万棵银杏中,有约30来万棵是结果雌树。按每棵树平均产果5公斤计,上海每年可采白果150万公斤。再按当前市场行情,每公斤白果价格在15元左右,那么这些白果的市场价值就大体在2000万元开外了。
这是一笔可观的社会财富。许多园艺学家一直主张,对城市绿化树木要综合地看三个价值,一是生态价值,二是景观价值,三是经济价值。银杏是三个价值齐备的优秀树种,又明明出现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却又白白浪费掉了——这当然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有关管理部门自有苦衷。上海栽种银杏时间较早、数量较多的杨浦区绿化局的同志告诉记者,他们深知银杏果实的珍贵。可作为行政管理单位,他们人手少、事务多,无法把收白果的事提到议事日程上;而大量种在社区里的银杏,管理权在物业手里。“他们是企业,更不可能安排专门人力去摘白果,工人工资钱都收不回来。”
管理公共场所果树早有方案结合学校社区企业可先试点
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两全其美,既能使市民群众欣赏到“银杏枝头白果闹”的景象,又能够防止个别人偷摘私取的不文明现象?
实际上,国内外城市对管理公共场所果树早有不少成熟套路。结合上海实际、参考境外经验,可以考虑采取一套多方结合的解决方案: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与附近学校相结合,先由园林工人根据白果的成熟程度,选定采摘日期;再由学校利用劳动课,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持统一制备的工具,规范地上街采摘果实。摘下的果实,处理后,送到养老院或社区,供老人们食用;或者采取拍卖的方法,由餐饮企业买去作为菜肴配料。拍卖所得之款,则由学校添置或制作保护城市绿化的资料,再发给市民大众。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胡运骅高度评价这样的构想。他说,这一来,园林部门再不愁没有人力来采摘白果;孩子们能借机学到许多植物知识;老人们不必辛苦就能吃到“身边产”的白果;银杏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也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全面提高我们市民的文明素质、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有很大好处。他提议,“能不能找个地方进行试点?试好了,今后其他地方的银杏9
7
3
1
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