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地区苗木 >> 湖南 >> 详情显示

赴贵州湖南江西三省林业冰雪灾害考察调研

2008/4/25 13:56:10

今年1月12日至2月6日,湖南、贵州、江西、湖北、安徽等19个省区市遭遇持续高强度大雪、冻雨和冰冻天气,属于世界罕见的极端气候异常事件,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发生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林业是遭受重灾的行业之一,特别是南方几千万林农的困难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灾区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决定派出专家组赴灾区考察调研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并委派北京林业大学组成专家组迅速赴灾区进行调研考察。北京林业大学非常重视,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校长尹伟伦院士为组长的三个专家工作小组,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生态恢复与重建、森林病虫害、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等多学科领域教授近20人,迅速奔赴湖南、贵州和江西三省灾区考察调研。党委书记吴斌教授亲临一线,自始至终参加了考察调研工作。专家组从2月14日至18日分别到湖南、贵州、江西考察调研了灾害损失和恢复重建工作。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一是现场实地考察灾情;二是研究减灾和科学重建中急需的科技支撑问题;三是反映灾区林业干部职工和林农群众的意愿和想法。这次考察历时5天,专家组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主要灾害损失调查


    (一)湖南灾害损失。湖南组所到之处,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毛竹被折断,树木拦腰被截,甚至连根拔起。到目前,全省受损森林面积6788万亩,木竹资源损失122.33亿元;重点工程造林损失2.1亿元;林木种苗损失2.26亿元;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损失36.17亿元;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损失2.12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64.98亿元。林区受灾人口923.6万。郴州是湖南四大重点林区之一,面积2908万亩,其中林地2082万亩,占71%;有林地1698万亩,森林覆盖率64.2%,活立木蓄积量4876万立方米,楠竹127万亩。林业是郴州市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次灾害中,全市乔木林地受损663万亩,占48.1%,损毁林木1562万立方米,损失35.74亿元;竹林地受损125万亩,占98%,损毁立竹1.45亿株,约合14.5亿元;经济林受损42.5万亩,损失4.73亿元;苗木受损2000多万株,损失534万元;冻死野生动物20多万头(只)。防火台站、瞭望塔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林场房屋、林区公路、输电线路、供水设施、通讯基础设施、森工企业厂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防火防虫物资储备库等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林业基础设施受损达1.328亿元。苏仙岭森林公园位于郴州市区附近,园内大部分古树名木倒伏或被折断,公园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


    (二)贵州灾害损失。此次特大雪凝灾害对贵州省的林地、林木、苗木和林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据各地初步上报汇总,全省有林地受灾1582万亩,占15%;新造林未成林地受灾185.5万亩;幼林地受灾748万亩;成林地受灾834万亩;零星倒伏折断面积518万亩;育苗受灾5886亩,损失苗木1.79亿株。有林地受灾损失林木蓄积2029万立方米。全省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站、生态定位监测站、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单位因灾受损输电线路及设施244公里,变电站所35处,给水管线及设施122.5公里,通讯线路244公里,房屋18.9万平方米,野外交通作业工具408辆(台),防火瞭望塔等野外观察监测设施、设备143台套(处),受损防火林带386公里,受损林区道路9030公里,受损资源收集圃、采穗圃、示范林林木900万株。林业系统职工及家属受灾人口6.31万。全省林业受灾经济损失总计达37.53亿元。


    (三)江西灾害损失。据2月6日的初步统计,江西全省林业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4.5亿元。其中,林地受灾面积525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造林苗木受灾面积24.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地处偏远的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及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森防站等单位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普遍出现物资供给中断、房屋倒塌、林区道路、供水、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9.2亿元。受灾家庭2.5万户,涉及林场职工8余万人,因灾受伤林业职工549人。


    二、几个重大问题


    (一)林业灾害的严重性。本次冰雪灾害对南方林业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其中湿地松几乎全部倒伏,桉树几乎全部被折断和冻死,70%的以上楠竹爆裂折断,大面积的杉木和马尾松断梢、折断,加之森工企业厂房、防火瞭望塔、苗圃大棚等设施的坍塌,受灾状况触目惊心。本次冰雪灾害对林业造成的严重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灾范围大,危害程度深,林业资源损失巨大。如湖南全省123个县市区普遍受灾,177个国有林场、99个国有苗圃、114个森工企业和采育场、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无一幸免。以湖南南部郴州、永州、邵阳和怀化地区最为严重。人工林几乎全面受损,呈现整体受灾状态。大量野生动物因饥饿和寒冷死亡,仅郴州一地野生动物死亡就达6.5万头(只),自然保护区内植被严重受损,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下降、生态位丧失、种群数量下降。尤其是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处境更为艰难,如资兴县一农民就捡到50只冻死黄麂。


    2、林业恢复周期长,难度大。林业生产与这次同样受灾的农业、交通和电力不同。冰雪灾害对农业只造成一季作物的影响,交通、电力设施等在资金和设备充足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恢复。林业生产周期长,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次特大冰雪灾害给林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如作为贵州地方特色经济林的茶叶,经济效益比较高,这次受害普遍严重,茶叶产量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受灾与品种有密切关系,有的品种受害不明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防护林建设、生态公益林、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几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林业恢复周期长,灾后重建并回复到灾前水平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漫长过程。


    3、基础设施毁坏严重。防火瞭望塔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林场房屋、林区公路、输电线路、供水设施、通讯设施、森工企业厂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防火防虫物资储备库等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仅郴州市林业基础设施受损就达到1.328亿元。目前,灾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救治等森林安全监测系统均处于失控状态,一旦危害发生,将对残存的林业资源造成第二次打击,后果不堪设想。


    4、森林生态效益损失严重。冰雪灾害导致各省范围内的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对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造成严重影响。大量生物量丢失在森林中,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碳汇转变为碳源,导致工业生产排放空间的丧失,直接影响、约束或限制国民经济发展。


    5、森林次生灾害隐患增多。一是森林火灾隐患。这次冰雪灾害产生大量倒伏木、孤立木,林下残枝枯叶密布,短时间内难以清理干净。随着冰雪融化和气候转暖,尤其是清明节期间,农村有上坟烧纸风俗,森林防火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森林病虫害隐患。林木在大面积遭受冰雪冻害后,树势衰弱,抗性降低,容易诱发溃疡病、腐烂病等病害;林中存在的大面积林木创面,为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入创造了条件,使大规模发生次期性病虫害的可能性增大;雪压松木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的适宜寄主,灾后可能导致松墨天牛种群密度上升,加速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三是水土流失。森林植被具有固着土壤的能力。冰雪灾害造成森林植被大面积丧失,如江西吉安地区的毛竹林,在此次灾害中总面积30%以上的竹林遭毁灭性灾害,势必增加山洪、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冰雪灾害不仅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残存下来的个体也处于病弱状态,导致发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风险增加。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例,迁徙候鸟尤其是水鸟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载体。冰雪天气迫使大量在我国南部越冬的候鸟迁徙到东南亚,而东南亚正是禽流感高发地区,当这些候鸟从东南亚迁回时,其携带的病毒极易导致本地野鸟和禽类感染并暴发禽流感,对我国的养殖业乃至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6、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面临停产转产,林农的直接经济收入损失巨大。如湖南省的森林资源中,国有林场仅占5%,集体林占95%,其中大部分已分产到户,由农民承包。目前湖南有200多万人生活在无田少田(人均少于3分)的纯林区,这次冰雪灾害不仅对林业造成的影响,同时关乎当地农民尤其是林农的生存生活和社会稳定。


    (二)恢复重建的艰巨性


    1、林业受害面积大,恢复重建工作量大。由于雪灾发生范围广泛,全面开展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恢复重建首先要将损坏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或重新装备,如塑料大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林区生活设施等;补植造林需大量苗木,而很多苗木受冻害,需从外地调运。


    2、恢复重建时间紧迫。林地内倒木、折木、折枝需要清理;为防止病菌、害虫从树木伤口侵入,需将折伤处或从树干基部锯平,再涂以保护剂;清理出的断枝、树干、枝叶、竹干等需及时从林中运出;由于林内存在大量雪折木和断枝,随着气温回升,空气干燥,火险等级高,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


    3、恢复重建难度大。森林分布多在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海拔较高,施工难度大。一些林区至今电力、运输未恢复正常,一些林区道路路面受冻后产生裂缝,雨后路面上翘,无法行车,影响恢复重建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海拔地区至今未解除冰冻,林内清理工作难以进行。


    4、林业生产和生态恢复过程缓慢。林业生产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主要的受害树种有湿地松、马尾松、杉木、毛竹、樟树等,这些树种从苗木到成林均需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恢复重建的林业生产及生态效益均需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要恢复到灾前的森林蓄积量水平,估计需要10—20年或更长的时间。


    (三)森林恢复的科技问题。从初步考察的现象看,这次冰雪灾害表现的特点是:针叶树比阔叶树严重,幼龄林比成熟林严重,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人工林比天然林严重。需要对受害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恢复森林时,不仅要促进生态系统的尽快恢复,更要把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作为重要指导原则。应该从遵循科学规律的角度,合理进行森林群落结构调整,建立抗逆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次冰雪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是森林本身,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已经形成的森林环境,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建立混交林生态系统。森林的抗逆性决定于群落的组成结构等因素。每个树种都有各自的生态功能。从树木对冰雪的抗性角度,群落中对机械应力抵抗能力较强的树种,在遇到灾害后可以在维持群落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保持森林环境。种类多样性决定了功能多样性,进而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营造混交林,充分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功能,是增强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抗逆性的重要理论基础。灾后的森林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要同时调整森林结构。根据森林的受害程度,可以通过补植和重新造林等措施进行森林恢复。首先要避免营造大面积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对不同程度受害的森林,从生态功能多样性的角度,增加不同树种的比例,如向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在阔叶林中增加针叶树种。把灾后森林恢复作为森林结构优化的契机,把森林恢复作为手段,把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作为前提和长远目标。


    2、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慎重使用外来树种。地带性群落的组成结构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在生态学的意义上一般是稳定性最强的结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能不是生产力最高的。人工林多半是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不是模仿自然,但是遵循植被地带性规律是保证经济效益可持续的重要前提。虽然不能一概拒绝或否定外来种,但是外来树种的大面造林在任何时候都要慎重,特别是生长利用周期长的树种。这次受灾从树种产地来看,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如桉树、湿地松等。所以,在受灾迹地进行人工更新或造林时,应综合考虑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尽量使用地带性树种。为了达到速生、优质、持久,应该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培育本地乡土树种为主,提供优良种苗,确保恢复后的森林质量。


    3、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森林受损后都不同程度地残留一些树木个体或残桩等,这些幸存的个体或残桩是森林天然恢复的重要种源或繁殖体,也是保持环境的生物基础,应该最大限度保留。针对受损程度的不同,保留所有树木繁殖体,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恢复森林。对于受害程度较轻而且有种源的林分,可以在合理抚育的基础上依靠天然更新进行恢复。对于缺乏自我更新恢复能力的地段,尽快以人工补植(造林)的措施加速恢复。


    4、保护林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恢复不仅是植被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保护已经形成的森林环境。严重受损的群落在清理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特别是灾前高度郁闭的针叶林如杉木林,林下植被非常少甚至缺少活地被层。可燃物全部清理虽可防止火灾和病虫害蔓延,但由于缺少足够的植被保护,在降雨量大而且集中的南方,水土流失加剧将不可避免,并会威胁到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所以,清理可燃物的对策与技术需要充分论证。在清理迹地时首先保护好存活植物体,包括尚能继续生存的受损林木,最大限度地保护已经形成的森林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加速树木更新或植被恢复。同时,在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就地取材,利用树木枝桠建立一定密度的保水障以减少土壤冲刷。


    5、加强野生动物和森林病虫害监测与巡护。森林大面积受灾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也面临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的潜在危险。需要建立监测与巡护机制,随时掌握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状况。


    (四)森林资源恢复与重建的政策性


    1、坚持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严肃性。在清理林地中坚持需清除的清除,能恢复生长的必须保存的原则,以受灾损失的蓄积量作为采伐指标,不得“一刀切”地全面清除,更要防止乱砍盗伐。


    2、建立森林抚育基金制度。扭转只造林不育林的传统模式,为森林资源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3、保护林农务林的积极性。集体林区林农是以森林资源为生计的,对因灾采伐的林木或林产品购销制定指导价,以稳定林产品市场。


    4、林业救灾在国家救灾中的特殊地位。林业生产恢复需要资金多,筹措重建经费难。重建工程又是林业的重中之重,应集中人财物优先实施,否则后患无穷。处理好重建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关系。经费上以工程方式代替救济的方式,恢复工程实行立项、评估、认定、检查、验收等程序制度。尤其要保持林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同时针对不同权属采取不同的恢复政策,分别对待。


    三、几点建议


    (一)开展冰雪灾害对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影响综合评估。根据林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采取地面调查、遥感技术、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受灾地区的危害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特别是从生态系统价值的角度,分析灾害带来的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


    (二)开展工作研讨,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林业受灾面积大,重建恢复涉及很多方面,也将对未来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生态恢复是一项长远工作,应该通过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恢复方案,包括灾害迹地清理技术、造林与更新方案、种苗选育技术等。这些都需要国家在总体控制的基础上,由各省林业部门组织实施。


    (三)启动国家生态恢复重大工程。这次受灾使得大面积森林彻底毁灭,而且多在山地,恢复工作将是长期的。建议尽快启动南方森林冰雪灾害恢复工程项目,设立资金保证灾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这项工程包括不同地区的森林恢复对策与技术措施和林业基础设施恢复。


    (四)启动冰雪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恢复效益监测研究项目。建议以林业院校科研队伍为主,对灾区的背景进行调查,并对典型区域的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过程以及效益进行长期监测评价,同时研究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


    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专家组所到的三省灾区林业部门干部职工精神振奋、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充满信心,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下,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一定能够取得抗冰减灾和森林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北京林业大学专家组)